☉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邱婷婷
——列夫·托爾斯泰
在全球范圍內,供人類消費而生產的糧食,有1/3被損失或浪費,與此同時,世界上每天卻有超過8.2億人持續遭受饑餓折磨,氣候變化、農業可持續性所隱藏的風險也正在發酵。這就迫切需要全球范圍內提高對餐飲食物浪費的關注,逐步樹立并踐行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饑荒,曾經是刻在國人骨子里的一種痛苦,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見面打招呼的問候語都是:“你吃了嗎?”時過境遷,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包括糧食在內的物資前所未有的豐富,糧食的重要性逐漸被一部分人所忽視,鋪張浪費、大肆揮霍的現象隨處可見,商務宴請、私人聚會等常以“盛宴”開始,以“剩宴”結束,甚至山珍海味也都變成了“廚余垃圾”。
據《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人均浪費量為96克/餐,每年食物浪費總量約為1700萬~1800萬噸,相當于全國糧食產量的3%,僅城市餐飲業浪費的食物,就完全可以彌補我國每年進口的主糧缺口;從形式上看,朋友聚會和公務/商務消費食物浪費量明顯高于其他形式,大型聚會浪費率達38%;各種供餐方式中,盒飯食物浪費最為嚴重,浪費量高達每餐每人216克,約占食物供應量的1/3;從浪費的食物結構來看,蔬菜類人均浪費量最高,約為每餐每人27克,占總浪費量的39.62%;此外,中小學生也是我國糧食浪費的主要群體之一,人均食物浪費量約為每餐130克。
請注意,這只是在消費環節產生的糧食浪費。早在2014年,《經濟日報》就曾報道,我國因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環節存在的浪費現象,每年損失糧食相當于2億多人的口糧。
不只在中國,糧食浪費現象在世界各地都比你想象的更觸目驚心。據世界糧農組織《2019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3的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為每年13億噸。其中北非、西亞、中亞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比例高達36%;東亞地區浪費比例達33%;南亞,東南亞地區比例為28%。人均浪費糧食最多的前十個國家里,以發達國家為主,前三名分別為澳大利亞、美國、土耳其。美國農業部表示,美國每年浪費掉的糧食總量高達6250萬噸,價值1610億美元。
但矛盾的是,全球饑餓人數日益增長。根據最新統計,2017年,全球營養不足人口連續第三年出現增長,有8.21億人受到饑餓折磨(占全球人口的11%),其中大部分為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南亞貧困農村地區的家庭農民和自給型農民。
單從數字上看,現在世界糧食是夠吃的,一部分人“吃不飽”是因為有些人“吃得太多”。據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肥胖和超重人口竟然高達13億,遠超過了饑餓人口的數量。不斷上升的肥胖率正在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肥胖是導致很多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某些癌癥的風險因素。據估計,肥胖產生的全球經濟影響達到每年2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2.8%)。這等同于吸煙或武裝沖突的影響。
2019年1月,英國《柳葉刀》刊載報告說,肥胖、饑餓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彼此關聯、互相影響的“全球癥候群”,若不立即采取行動應對,將威脅人類和地球未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這兩句詩詞教會我們愛惜糧食,因為有人為生產糧食付出了汗水,付出了艱辛。有了這種認識很好,但還不夠。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盧思騁在談及食物浪費對環境的影響時說,全球現有農業生產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排放了20%的溫室氣體。我們用這樣的環境代價生產出來的食物,卻又大量在餐桌上給浪費掉了。所以,避免浪費食物能夠立竿見影地緩解諸多問題,既能減輕農業對環境的影響,也能節約食品生產所需資源,還能促進當地、區域性、全球的食品安全。
我國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基礎弱、底子薄,資源稟賦不優的事實決定了我們是浪費不起的。當前這種不恰當的食物消費及其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鑒于此,早在2013年,我國就大力倡導并開展了 “光盤行動”,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舌尖上的浪費”。2014年3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提出要杜絕公務活動用餐浪費、推進單位食堂節儉用餐等。到了今年,全球糧食生產面臨著疫情、蟲害等多種不利因素威脅。聯合國近期就發出預警,受新冠疫情以及接連爆發的蝗災、極端天氣等災害影響,已經有多國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今年新增饑餓人口數量達到了1.3億人。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8月17日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顯示,到“十四五”期末(約2025年),中國也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雖然不足總消費量的5%,但這一預測提醒中國有必要進一步重視糧食安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繃緊糧食節約這根弦,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推動實現節用裕民、節儉興國。
節約糧食從本質上來說,離不開人們觀念的轉變。中國農業大學的朱啟臻教授說,中國糧食浪費現象背后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價值觀——通過用豐盛的大餐款待客人來表示自己的熱情好客。那么什么是豐盛的大餐?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剩下飯菜的多少。若是客人把一桌菜吃得干干凈凈或有人沒吃飽,主人會覺得失了體面。一些商務聚餐為講究排場,“餐桌的繁華”程度被異化成“重要、熱情、地位”等符號,可事實上,人們只顧寒暄洽談,多數菜品吃不完。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何永清表示,廚房也是隱性浪費源頭,很多烹飪食材只使用一部分,其余難以利用的就直接扔掉了。例如,餐廳為追求口感,只選用白菜芯進行烹飪;有的菜品為了品相,將瓜果雕刻或制成鏤空,菜好看了,但大多不會吃;粵菜里的吊湯,一般用雞、鴨肉等熬煮,但最后只取鮮美的湯汁,里面很多能吃的食材被丟棄。
顯然,在對待吃的問題上,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全體國人自覺擯棄“面子意識”、比闊斗富心理。國家應從加強立法,強化監督入手,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讓“舌尖不浪費”的“光盤”更有面子。而你我都應該養成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的好習慣,以自身的行動成為節儉節約新風尚更有“面子”的帶頭人,更好地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里子”。
8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對外宣布,將成立專班開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有關部門還借助市場化手段和“互聯網+”理念,引導餐館飯店積極開展“數字光盤行動”,幫助他們通過分析客單大數據、優化供應鏈,減少采購、物流、儲存等環節的浪費。
同時,餐飲行業也在加快推廣“光盤行動”,引導顧客文明就餐、理性消費。比如: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倡導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北京餐飲行業協會倡議不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武漢餐飲協會推行“N-1”(即10位進餐客人點9人的菜)點餐模式等。
各線上餐飲平臺相繼推出了“小份菜”模式。平臺通過為上線“小份菜”的商家進行導流、營銷等方式,推動商家和消費者接受新消費方式。據一家比較著名的生活服務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在平臺上線“小份菜”的餐廳已超過了60萬家。而在“小份菜”的帶動下,許多餐廳的訂單量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五成以上。
對于“吃播”的問題,一些直播平臺對關于浪費糧食的內容進行了嚴格限制,清理了個人資料中包含的“大胃”“吃播”“野味”等詞匯,引導用戶主動清理“擺滿開吃”“PK吃多”“過量吞食”等內容的短視頻。同時,平臺升級了相關內容的審核處置力度,進一步加強“社區”管理,禁止以假吃、催吐宣揚量大多吃等方式來“博眼球”。對于違規內容,平臺將根據情節的嚴重程度,給予刪除作品、關停直播、封禁賬號的處罰。
也有創業團隊盯準了“制止餐飲浪費”這一社會熱點,開發出“光盤打卡”小程序。用餐后對餐盤拍照,經人工算法識別為“光盤”后,用戶可獲得積分獎勵。積分可以兌換禮品,還可以捐贈給公益項目。這種方式十分貼合當下年輕人熱衷打卡的生活方式。
……
當然,“光盤行動”不限于以上舉措,也不限于此時。我們希望,未來,節約會成為國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如何治理食物浪費都是一道難題。近年來,有多個國家通過制定法律的形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法國是全球首個專門制定法律來禁止食物浪費的國家。2016年2月,法國通過了《食物浪費法案》,禁止超市扔掉或銷毀未售出的食物。若超市有剩余食物,需將其捐贈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超市和慈善機構簽訂協議后,可獲得捐贈產品價值60%的稅收減免。根據后續跟蹤調查顯示,該政策到2019年為止讓食物銀行收到的捐贈多了20%,而這些食物則分散到2.26億人手中,算下來平均每年多利用了四萬六千噸的近過期食品。
德國被認為是處罰餐廳浪費最嚴厲的國家。無論是自助餐還是點餐,都不能浪費。一旦發現有人浪費,任何見證人均可向相關機構舉報,工作人員會立即趕到,按規定進行罰款。
意大利參議院于2016年8月2日通過了一個鼓勵節約的法案,該法案簡化了超市和農場捐贈食物的程序,允許超市捐贈超過保質期不久的未售出食品,且農場捐贈滯銷產品時,無需繳納額外費用。
2019年5月,《減少食物浪費促進法案》在日本眾議院通過。法案要求在內閣府設置“食物浪費削減推進會議”,推動“食物銀行”活動,即相關團體可從食品生產企業等處獲得即將廢棄的保鮮期內食品,免費提供給福利設施或生活困難者。
當前,在黨中央國務院倡導下,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光盤行動”已經成為社會熱詞。當然,我們需要做到的應該是養成生活中珍惜糧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習慣,而不要只是一場行動。這里給出10個建議,有助于大家減少食物浪費,自覺落實“光盤行動”。
1.更聰明地購物。果蔬的購買量最大,浪費量也最大。建議買果蔬要適量,夠吃一周即可,避免因時間過長而腐爛。
2.列出購買清單。人們在超市中買的東西有一半以上是沖動性購買。要提前做好計劃,只買清單上列出的物品。
3.切勿大批量購買。研究發現,考慮到食物保質期等因素,中型包裝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4.只購買本地食物。通常來說,食物運輸里程越短,產生的污染越少。一般,當地的農貿市場就能買到本地出產的新鮮農產品。
5.考慮冷凍食品。如今,冷凍技術已經有很大進步,冰柜里的魚可能會比鮮魚的質量更好,因為它們在被捕獲后的幾個小時內,就在漁船上被冷凍了。
6.充分利用冰箱。溫度和濕度水平在冰箱的不同位置有所不同。把食物存放在正確區域,有助于保存更長時間。例如,肉類宜放在溫度最低的食品抽屜里;剩菜或湯可放入較小容器,存放在頂層架子上;酸奶、牛奶放在擱板上;蔬菜放在保鮮盒里;雞蛋放在冰箱門隔間里。
7.用某些果蔬的邊角料來做菜。胡蘿卜、蘿卜和芹菜的葉子也可以用來炒菜或做成配菜。
8.冷凍食品分裝成小份。把需要冷凍的食品分成小份,用鋁箔和保鮮袋密封好。數量越少,冷凍速度越快。
9.吃前再洗干凈。有些食物(如土豆、胡蘿卜和荸薺)在準備吃之前,再用水沖洗干凈,否則潮濕會刺激細菌生長。
10.合理處置食品。比如,表皮變黑或吃剩下的香蕉可制作香蕉面包、布丁或奶昔;在快到保質期的面包上,撒少許橄欖油和鹽,放入烤箱,可烤成面包片來吃;枯萎的生菜噴上冰水后,能“復活”;根莖類蔬菜可用來腌制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