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郝小英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于社會、企業以及職業技能人才來講,堅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已經成為共識。培養工匠精神,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持。語文教育作為中職教育的基礎,理應充分肩負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任。因此,研究中職語文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的作用及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最初,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在產品上不斷實踐、敢于創新以及精益求精的一種精神理念。隨著時代發展,工匠精神開始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被認為是在自身崗位愿意用盡全力、用一輩子去完成一件事的責任、信仰、堅守以及情懷。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對工匠提出了要求,其實是對所有職業技能人才提出了要求。如今,處于“制造大國”的中國正朝著“制造強國”邁進,此時此刻,對于職業技能人才來講,工匠精神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階段,“00 后”的中職學生普遍呈現這樣的特點:學習信心不足,且沒有遠大的目標,“混”的現象比較突出,混時間、混文憑,專業技能掌握不足,社會適應能力較差。面對中職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中職教育理應做出改變。從國家教育部門提出要求來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從學生的特點以及實際情況入手,將核心素養以及學業質量有效落實到各個學科中。
基于中職學生的特點以及職業教學的需求,理應重視核心素養,讓中職學生不僅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還有能夠促進終身發展的優秀品質。其中,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是職業技能,更是職業道德的體現,文化基礎課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其作用主要體現在:
第一,通過文本學習,能夠促使學生感悟“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學生要對自己所學習的專業有著強烈的責任心以及虔誠的心態,而工匠精神的培養,將能夠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專業以及學習目標,從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與實踐之中。
第二,精益求精,不斷實踐,不斷追求。通過工匠精神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習的專業精雕細琢,并努力做到更好。
第三,強化責任心。中職學生最終將要面向社會,并成為社會各個領域所需要的技術型人才。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責任心,使其養成“能吃苦,樂奉獻”的精神,進而為其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意志基礎。
1.在學習中感悟工匠精神
例如:在學習《徐振超——新時代的中國工人》時,引導學生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感悟“振超精神”;感受先進思想,對“振超精神”進行概括;鼓勵學生能夠充分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學習并踐行“振超精神”。以此為基礎,再將學生劃分為三組,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用精煉的語言對許振超的事跡進行概括。第一小組,重點討論許振超擁有哪些絕活?他又是怎樣成就絕活的?第二小組,重點討論許振超在工作中付出了怎樣的努力以及克服了什么樣的困難?第三小組,許振超具體完成了什么艱難的任務?后來還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各個小組討論之后由小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評價,最后再結合許振超語錄:“能工巧匠干好了,可以和那些優秀的科學家站在同一個領獎臺上,同樣可以獲得社會的尊重、認可。”深入感悟工匠精神的內涵,讓廣大學生能夠從優秀職業技能人才身上看到希望,并感到自豪。
2.在感悟中升華工匠精神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工匠精神成為中職學生的信仰。一部分中職學生意志力比較薄弱、依賴性比較強以及思想比較早熟,特別是想法較為現實。“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以《一碗清湯蕎麥面》教學為例,課文中的人物精神非常值得中職學生學習。從母子三人的自身因素來看:(1)團結奮斗。兒子很懂事,讓母親也吃面;母親工作很辛苦,大兒子幫忙賣報紙,小兒子則幫忙做飯。一家人的團結與努力將是他們走出困境的關鍵。(2)自尊。雖然母子三人的經濟非常窘迫,時常都是穿著舊衣服,但是非常整潔。(3)自強。母子三人從未乞求別人的同情,而是一直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最終走出逆境。(4)善良。店老板的善良與熱情,對母子三人在精神上產生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團結奮斗、自尊、自強以及善良,其實與工匠精神不謀而合,這也是新時代職業技能人才所應當具備的品質。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分析感受人物情感,將有利于學生感知工匠精神,而這種從書本人物所提煉出來的匠人精神,將可以浸潤學生的心靈,使其能夠對自身學習、生活進行認知,從而明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3.在升華中培育工匠精神
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和諧、自由、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欣賞、探究、理解、吸收、評價課文,不斷地反思,并實現自我提升的目標。例如:可引導學生對《讀書人是幸福人》進行閱讀與欣賞。現階段,中職學生學習信心不足,甚至很少有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專業學習以及工匠精神培養不利。因此,立足學生特點以及教學需求,在教學中全面貫穿“讀書人能從讀書中找到幸福”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上體現“走進幸福、理解幸福、分享幸福、繼續幸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其能夠透過作品滋潤心靈,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中職學生一旦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學習能力、創新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將會隨著自身的閱讀實踐而不斷深化。
1.轉變教學觀念
中職語文教師應當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思想開展語文教學,加強語文知識與學生專業學習、職業生涯以及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最大限度讓職業化的內容能夠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踐。對于中職語文教師來講,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拓展語文教學的視野,對學生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例如:在鑒賞文學作品《士兵突擊》時,要重點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認真分析,并督促學生自主思考領悟許三多優秀的職業精神,用人物的工匠精神感染學生,將有利于培養中職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
2.豐富教學方式
中職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不足,而且人文素養以及文化基礎比較薄弱,而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因此,需要豐富教學方式。多渠道開展實踐活動,以“工匠精神”為主題,開展主題班會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興趣學習活動以及特色活動,讓學生能夠全方位體驗工匠精神。例如:可以利用語文課堂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工匠》的紀錄片,讓學生重點品鑒人物的精湛技藝、敬業精神以及職業操守,使其能夠深刻感受“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技能寶貴”的匠人精神,一定程度上可激發學生的職業理想。又例如:建議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親身感受工人的勞動環境,并體會工人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工匠品質。隨后,可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就在我們的身邊,它并不是無法觸摸的東西,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并付諸實踐的東西。
3.改善評價方式
中職語文教學評價包括語文應用能力、基礎能力、人文素養以及職業素養等方面,重點是要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考核。教學評價的作用是對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通過自我批評、自我激勵,實現自我改進;同時,對于中職語文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需要開展周期性地分析以及評估,可以為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內容的調整與優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學內容以及不同學生的特點,可采用靈活的評價方式,有助于為學生構建發展性評價體系。關于評價的內容,應當注重多面性,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基礎知識、人文素養等進行評價,另外一方面,還要對學生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進行評價。在具體評價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得到了什么知識,是否感覺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得到了什么能力,獲得了什么進步,等等,這些都是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這些都可以使學生重視語文,增強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方式,明確語文教學中工匠精神培養的不足,通過反思進行改善,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培養以及發展其工匠精神。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需要學生在長期學習中慢慢體會。對于中職學生來講,語文是基礎學科,借助語文的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潛移默化地感受工匠精神,可有效提升語文職業素養教育的滲透力以及作用力,讓廣大中職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工匠精神,并重拾工匠心,重塑匠人魂,為其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