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鄭知
農村電商即農村電子商務,指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使之成為遍布縣、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作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實體終端直接扎根于農村服務于三農,真正使三農服務落地,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受益者。
提起下沉市場,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網購。但當我們把視線放寬,從下沉市場放到更接地氣的農村市場,這里面的機會其實遠超想象。
比起五環外的下沉人群,農民要更加務實。那些對一線“中產階級”有效的營銷手段,在農民這里完全起不了作用。因此很多人都覺得做農村生意,完全賺不到錢。
但是在村、鎮、縣這一市場,直接占據了全國97%以上的土地。和一線城市不同,這里的家庭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普遍不背房貸,有一定的購買能力。
在吃住都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他們能用于消費的收入,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關鍵在于如何挖掘,一般情況母嬰、孩子、教育當然是人們最舍得花錢的切入點。
受一些消費理念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村民就愛買便宜貨。事實上,只談價格不談性價比,在農村市場是行不通的。
這里是一個絕對的熟人部落,東西好不好,靠的不是電商平臺上的陌生人評論,而是鄰里鄉親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除了看重性價比的日用品,隨著農村消費升級,家電、家居等耐用品也將在農村迎來空前的機會。
值得留意的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農村市場的家電乃至手機價格,通常比一、二線城市標價更貴。一部售價不過800 元的紅米,在縣城可以加價賣出去。歸根結底,一個是由于信息閉塞,另一個是經銷商鏈條太長,到農村市場,售價已經基本不受品牌方控制。
如今全國仍有超過66萬個村莊,4萬多個鄉鎮,2 000多個縣城。
如何在縣城建立品牌倉庫和銷售中心,向下拓展鄉鎮級別的維修服務網點,是耐用品巨頭們發展農村電商的前提。
過去的四十多年里,在二、三產業中,尤其是服務業飛速發展,勞動力全面進城,農村生產力不斷萎縮。
這是一筆很簡單的賬目:種植水稻,以最高產量畝產500 kg計算,半年收獲也不過幾千元,這還沒除開種子、肥料、人工成本。反之進城打工,1 個月的工資就能超過這個數。
另一個問題也擺在我們面前: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發展根基。同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農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農產品的供需矛盾,正在促使農業盡快走向規模化生產。在國家層面,政府也一直力促農業用地進行產權改革。如今,農民已經可以把土地承包給經營大戶。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019年生鮮電商生意朝氣蓬勃,但是到了年底卻幾乎走向末路。這是為什么呢?
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因為疫情原因導致資金鏈斷裂。但說到底,如今的生鮮電商還只是在產業鏈的末梢小打小鬧,完全沒有觸及到生產端。真正想在這個行業做大做強的創業者,須沉下心去到產業上游的生產端,那才是農產品的命脈。
具體來說,除了資本投入、專業農業技術投入,這個行業還存在巨大的數字化、現代化空間。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物流就是電商行業的路。
眾所周知,物流行業最難的點在最后一公里。在農村,這一公里就延長成了幾十公里。這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目前京東、順豐以及通達系快遞公司,都已經在部分農村市場布局快遞網點,但是這樣的投送力度還遠遠不夠。
來看一個數據:北京總面積16 410 km2,城區面積只有1 485 km2,占比不到10%,這已經是全國城區面積占比最大的城市。放眼全國,城市面積占比不到3%。
因為不想下樓取快遞,城市居民可以在網上對峙半個月。但農村居民不行。對他們來說,不翻山越嶺去取快遞就已經很不錯了。
一、二線城市通行的自上而下的物流配送方式,并不適用于農村。
農村快遞長期以來存在網點分散、業務量小等問題,其發展狀況遠不及城市。作為建設農村物流網絡、完善城鄉流通體系的重要方面,“快遞下鄉”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2017 年以來,從中央“一號文件”,到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全國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快遞服務發展‘十三五’規劃”,都將“快遞下鄉”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而發展農村快遞必須有一定規模的服務需求作為支撐,否則就會成為“無本之木”。對照歷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內容,可以發現“快遞下鄉”的提出晚于“電商下鄉”。網絡購物引發的配送需求是目前農村快遞業務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和資費標準的降低,更多的農戶得以通過手機接入移動互聯網,實現了消費方式的跨越式提升。同時,不少商業銀行積極下鄉開展便民服務活動,為農戶集中辦理開通網上銀行、移動支付等業務。在聯網、支付等問題逐步解決后,物流業務的短板日益顯現,運費高、配送差等問題使許多農民對網絡購物失去了興趣。加上農村消費群體本身就具有價格敏感、戒備心強等特點,進一步放大了上述影響。因此,農村快遞市場的發展需要“第一推動力”來走出“需求少、成本高、服務差、需求少”的惡性循環。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服務百姓、惠及民生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正是網信事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互聯網+”將會在農業生產數字化、農業經營網絡化、農村產業集群化、農村流通現代化、農村服務信息化、農村管理精細化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離不開“互聯網+”的賦能。
一位農村小伙子正在嘗試的解決方式是這樣的:
與村委會合作,先建微信群,再結合上門拜訪的方式,讓村民把快遞寄到同一個收件地址,也就是小伙子在城市郊區租下的倉庫。
第二步,小伙子跟農村的所有小賣部合作,讓小賣部成為代收點,客戶自行前往取件。
這一案例對于如今的快遞企業來說,相當具有借鑒意義。
農村小賣部的設置,全都是與當地的人口分布密度完美配合的,選擇與他們合作,是解決農村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合理方式。
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頭連著鄉村,一頭連著市場,既致富了農民、推動了農村發展,又吸引一部分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夯實農村根基,實現鄉村振興。
如今一線城市青年回流,底線鄉鎮撤鄉并鎮,城鎮化改革還在進行當中。未來的中國農村市場,顯然天地廣大,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