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蕭何對劉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蕭何開始嶄露頭角、明白顯現出自己的意義是在劉邦進入咸陽之后。從進入咸陽,到被封漢中,再從漢中打回關中,楚漢相爭局面形成,因為有蕭何,劉邦這邊已經有了兩項項羽比不上的優勢。
一項優勢是,蕭何剛到咸陽就收了秦代的丞相御史律令圖書,把它們作為建立一個帝國的文件全部都收在一起。文件里記錄了當下帝國的種種訊息,所以,對于地理、人口、經濟、軍事等不同的面向,蕭何都有最好的掌握。另一個重要的優勢是,在劉邦帶軍向東跟項羽征戰的時候,蕭何一直留在關中地區,主要做兩件事情。
首先是“使給軍食”,換句話說,就是負責給前線軍隊的后勤補給。后勤補給最核心的是糧食,所以他必須充分掌握關中的生產力。不止如此,他還要確保后勤所需的糧草跟其他器械能固定且有效地送到前線去,讓劉邦沒有后顧之憂。當然,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即便有這樣的優勢,劉邦仍然數度在戰場上敗給比他更有軍事能力的項羽。所以,蕭何還必須做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蕭相國世家》中所寫的: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他要不斷地幫劉邦動員新的軍隊,每當前線戰敗,軍隊有所流失,如果不能快速補充兵士,那么很明顯會給劉邦帶來無法逆轉的頹勢。還好有蕭何坐鎮關中,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效動員關中的物力和人力去補給前線,這是他最重要的功勞。
但即使有功至此,在那樣的亂世當中,蕭何仍然要找到自處之道。接下來,“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閑”。這時候正是楚漢相爭的最高峰,劉邦和項羽相持不下,可是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劉邦一直派使者來慰問后方的蕭相國:你最近好不好?有沒有什么需求?
蕭何就搞不清楚了,這是怎么回事?還好他旁邊有一個策士鮑生,教蕭何說:“你想想看,這時候漢王是在什么樣的狀況下?他在最前線打仗,如此辛苦,卻一再派人來問候你,這絕不是什么好事。為什么他要反反復復來問候你,因為這是他最沒有安全感的時候,隨時有可能戰敗。所以他怕在這個節骨眼上,萬一后方有什么不測,就完了。他反復來問候你,是為了穩固自己的后方。所以,你要讓他安心,覺得后方絕對不會有事。不然的話,一旦他開始懷疑你,你想想他會怎么做?所以,既然你負責的是動員,那就把你們家族里只要能打仗的男丁,通通找來,都派到劉邦身邊,這樣他就不會懷疑你了。”蕭何聽了,乖乖按照這個建議去做了,劉邦果然非常高興。
到了漢五年,劉邦已經打敗了項羽,要論功行賞了。整個封賞的過程花了很長時間,很難決斷。最后,劉邦把蕭何放在最前面,封他為酂侯,而且給他非常多的食邑。看到蕭何得了這么大的賞賜,很多功臣,主要是在前線打仗的人,心里很不平衡。他們對劉邦抱怨:“我們在前線攻城略地,多則跟敵人戰斗了上百場,少的也打了幾十場,經歷了多少生命危險,留下了多少傷口。蕭何呢?他打過仗嗎?他騎過馬嗎?他就在后方,徒持文墨議論,不戰。他從來沒有真正上過戰場,為什么功勞反而在我們上面呢?不合理!”
劉邦聽了他們的抱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他們會不會打獵。大部分人說,“會啊”。接下來劉邦就問:“你們知道打獵的時候有獵狗嗎?”他們說:“當然知道,打獵的時候要帶著獵狗去。”劉邦就接著說:“如果你們要去打獵,會叫狗去追,對不對?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狗追到了獵物,可是,是誰放狗的?還有,是誰指示狗應該到哪里追昵?我們會認為,打到獵物都是獵狗的功勞,而不是人的功勞嗎?你們取得的這些戰績,用打獵來做比的話,叫作‘功狗,你們就是去把獵物咬回來的,這是你們的功勞。可是不要忘了是誰指使你們到哪里打獵,怎么打,這背后有‘功人。這個人是誰呢?就是蕭何,因為蕭何發出指示,他在后面告訴我們軍隊應該到哪里,去打什么地方,怎么打。而且,你們跟在我身邊,覺得自己非常效忠我,也許你弟弟和其他親戚也跟著我,但至多就是兩三個人。你們知不知道,蕭何舉宗數十人,幾乎所有傳宗接代的男丁全部跟著我。功不可忘也,所以,正是這兩個因素,決定了蕭何應該獲得的特殊地位。”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首先要佩服劉邦的識見,他會區分,真正攻打城池擊退敵人的那些人,不過是打獵時的“功狗”。“功狗”有苦勞,但是最高的功勞是在背后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功人”,費心的人比費力的人地位更高。
另外,我們也就了解了,當時鮑生給蕭何的建議真正打動了劉邦。劉邦在前線最艱難的時候,蕭何竟然把蕭家所有男丁都派過去,這是徹底的效忠。因此,等到論功行賞時,劉邦自然也會給蕭何應得的地位。
但事情還沒有完。封賞后,接下來就要定位次。這時幾乎所有人的共識是,擺在最前面的應該是平陽侯曹參。為什么呢?因為他打仗打到身上有七十道傷口,能活下來就已經是一個奇跡了。而且,曹參攻城略地,功勞最多,也應該擺在最前頭。但劉邦心里不這樣想,他還是認為擺在第一的應該是蕭何。
關內侯鄂君可能意識到了劉邦的心意。他獨排眾議,說曹參雖有野戰掠地之功,但這是“一時之事”,就是說每場戰役就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功勞。但是,劉邦跟項羽相爭長達五年的時間,而且戰線拉得那么廣,過程中有贏有輸,而且輸的時候居多。每次輸了,部隊里面就有很多人逃亡,最終之所以取勝,靠的是蕭何源源不斷地從關中補充人力,有時甚至不用等劉邦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他一看前線不對,就會主動用這種方式來幫助。當楚漢在滎陽僵持時,已經到了“軍無見糧”的地步了,最后能夠打敗項羽,就是因為蕭何一直從關中運來糧食。在爭奪東方領土過程中,劉邦不斷失敗,也是靠著蕭何鎮守關中,才成就了萬世之功。
鄂君講得非常夸張:今天我們不要說少了一個曹參,就算少了一百多個曹參,漢軍仍然是漢軍,可是如果少了一個蕭何,那就不可能有漢軍,不可能有楚漢相爭的這個結局了。蕭何是長時間的、全面的功勞,曹參雖然打了那么多場戰役,但不能“以一旦之功而駕萬世之功”。
用這種方法來主張蕭何第一、曹參次之,當然就是劉邦想要的。結論是,蕭何不僅排第一,還被賜予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權,可以“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是最高等級的優待,意味著蕭何上朝可以不用脫鞋,不用解劍。不止如此,依照本來的朝儀,上朝時為了表示看到皇帝的慌張和敬仰,臣子在殿上不能慢慢走,必須要快走,就是“趨”,但是像蕭何這種特別的功臣,可以慢慢地走向殿上,走向皇帝。
這一段其實還埋下了一個伏筆。在《蕭相國世家》接近結束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一段蕭何和劉邦的互動,司馬遷用了非常簡要的兩個字“徒跣”。“徒跣”就是赤腳,表示蕭何本來被劉邦恩賜可以穿鞋、帶劍上殿的特權,但他刻意把鞋脫了,光著腳去見劉邦。這就是蕭何的為臣之道。
(摘自《史記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