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羅偉
雞內金,俗稱雞黃皮,也叫雞食皮和雞嗉子。雞內金為不規則的長橢圓形的片狀物,有明顯的波浪式皺紋,焙干之后一般呈金黃色,很像我們平時食用的黃金卷。焙干之后的雞內金非常薄,也非常脆,所以更適合研粉服用,效果也要好于煎服。雞內金的得名,一方面是因為其存在于雞的體內、顏色金黃,另一方面是因為其藥用價值堪比黃金,特別是對于孩子,效果更佳。
健胃消食,通淋止遺
中醫認為,雞內金既可入食,也可入藥。我國古代醫書中記載,雞內金味甘、性平,歸脾經、胃經、小腸經、膀胱經,具有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食積不消、嘔吐瀉痢、小兒疳積、遺尿、石淋澀痛、膽脹脅痛等。因為雞內金含有豐富的胃激素、角蛋白、氨基酸以及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能夠使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增高,同時使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所以雞內金最明顯的功能就是健胃消食。現代研究還發現,雞內金能夠加強膀胱括約肌收縮,減少尿量,所以具有通淋止遺的功效。
雞內金作為藥食同源的食材,除了入藥,平時也可以作為食物在餐桌上出現。雞內金用于烹飪時,一般與雞肉一起燉湯或清蒸。作為食材,雞內金的藥用價值比較緩和,也就是說,它并沒有那么強的藥效。有時為了加強藥效,醫生也會建議加用其他相同功效的藥食同源的食材合燉或清蒸,這樣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很容易接受,特別是對孩子來說,接受這樣的食物比接受吃藥要容易得多。
用法多樣,療效各異
雞內金用法多樣,根據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的中藥配在一起,能起到不同的效果。小兒慢性腸炎:雞內金、炒白術各3克,研末,飯前開水送服。小兒胃痛、胃脹、食欲不振:雞內金5克,炒山楂、炒神曲、炒麥芽各3克,枳殼、陳皮各6克,水煎服。
小兒腎結石:雞內金7克,金錢草、海金沙各3克,郁金5克,水煎服。小兒疳積:雞內金5只,炒干研細粉,加適量糖拌勻,分3~5次用溫開水沖服。小兒肛周皮炎:雞內金適量,研細粉,調麻油涂于患處。小兒腹瀉、消化不良、遺尿:先備雞內金5克、山藥50克、粳米50克,粳米、山藥煮粥至熟后,加雞內金,再稍煮沸即成,一天兩次,每次一碗,連服3天。
雞內金食用宜與忌
●盡管雞內金為藥食同源的食材,但是因為高溫加熱可破壞部分有用元素,故雞內金如果用來治療,以生用為宜。
●忌空腹狀態下服用。
●極少數孩子用藥后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不必緊張,一般停服后可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