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毅哲
近日,著名感染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杭州一所學校勉勵小學生:“社會上到處都有科學難題,只要你善于思考研究,堅持不懈。希望你們從小開始,培養愛科學、愛鉆研的品質,善于問為什么?!庇袃擅∨笥严蚶钐m娟呈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李蘭娟直言“非常感動,在你們身上看到了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鉆研、善于探究的精神,這也是科學家的精神”。
對小朋友來說,李蘭娟是不折不扣的“大科學家”。這樣一位年過七旬的奶奶,按說飽經滄桑,一輩子研究的都是高深題目,卻對小朋友寄語要“善于問為什么”,其中蘊含的教育深意,值得深思。
學貴質疑,發問是求知的起點。大科學家看重“為什么”,是他們職業生涯對思維方式的反饋。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好奇心的科學家能做出多大的科研成就。2019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給山東大學新生上開學第一課,特意強調“科學家的好奇心比論文重要”,揭示了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的不竭動力。不僅是科學家,縱觀各行各業取得成績的人物,好奇心和發問都是引領他們在工作上不斷進步的重要源泉。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社會分工加速重構,好奇和發問這一古老的思維本能,顯得尤其重要。不斷求索未知,不斷重塑自我,將是個人乃至國家在未來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發問意識要從小培養,使其成為一個人的思維習慣。李蘭娟所說的“善于問為什么”,第一層含義是精神層面的,即要求學生敢于發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理應處于隨時準備發問的狀態。但是目前在一些課堂中,我們還是能經??吹街挥薪處熞蝗颂咸喜唤^,學生默不作聲的情況。“廣大教師要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要做到這一點,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至關重要。人們常常注意到一個現象,一個學生在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別強,但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可能會衰減。這與教育方法和教育環境關系很大。教師和學校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創新教育方法,注重采用能激發學生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既傳授知識,也能使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全社會也要共同努力,摒棄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觀念,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創造更加寬松的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更好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善于問為什么”的第二層含義是能力層面的。隨著接受教育時間的增長,學生問為什么,要能問到點子上,問到關鍵處。善于思考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是創造性的學習活動,能否問出有意義的問題,標志著學習是否進入了高階段。“解決問題可能只是一種數學或實驗技能,提出新的想法,從新的角度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才能促進科學的真正進步?!比绻幻麑W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接受現成的知識而不問任何問題,那就意味著他只是在進行機械的學習,并不利于其未來發展。學生平日要在學習中打好基本功,勤于思考,訓練科學的學科思維,這樣才能在發問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了善問的重要性?!抖Y記》有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善于發問的人,猶如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導向的是最終解決之道,這也是鉆研科學問題的客觀規律。從人類知識傳承與創新的角度講,敢問為什么,能問為什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使命與擔當。教師更要積極引導,從小培養學生敢問、善問為什么的能力與素養。
這篇議論文圍繞“要從小培養學生‘善問為什么’”這一中心論點展開論述。開頭從著名感染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勉勵小學生寫起,緊扣時事,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引出本文要研討的話題。然后,作者提出“學貴質疑,發問是求知的起點”這一分論點,以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給山東大學新生上開學第一課為例,強調“好奇和發問這一古老的思維本能”的“尤其重要”。接著,作者提出“發問意識要從小培養,使其成為一個人的思維習慣”這一見解,并指出李蘭娟所說的“善于問為什么”的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精神層面的,即要求學生敢于發問;第二層含義是能力層面的,即“學生問為什么,要能問到點子上,問到關鍵處”。最后,作者引用《禮記》中的“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這段論述,再次強調了教師在“從小培養學生敢問、善問為什么的能力與素養”上的積極引導作用。文章結構完整嚴密,論證層層推進,有很強的說服力。
1.第3段文字的論點是什么?
2.以下是顧頡剛《懷疑與學問》中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能否作為本文的論據?為什么?
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