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辛 劉圓圓
(1.常熟理工學院師范學院音樂系,江蘇 常熟 215500;2.蘇州市振華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6)
201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以來,實踐(體現綜合性與創造性)導向業已成為引導音教專業課程改革的理念,21世紀初,我國高師本科音樂教育專業要完成為大中專院校提供師資到為中小學提供師資的轉型,在師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上,如何體現實踐導向的理念,現有高師音樂人才培養存在哪些問題?為方便整體化考察,本文提出“即興彈唱”課程群概念,主要指高師本科四年開設的與即興彈唱技能相關或產生影響的課程總和,包括《視唱》《鋼琴》《聲樂》《和聲》《彈唱》《即興伴奏》共六門課程,并放眼江蘇12所師范音樂院校①進行調研,以期能客觀而真實地呈現并反映問題。
筆者首先通過電子問卷形式選取了江蘇12所師范院校音樂專業大四在校生②與畢業5年內的學生,分別對其即興伴奏能力進行了多維度調研,取得有效問卷663份,分別是512名在校生和151名中小學教師。被調研的512名在校生中,可以駕馭原調四升四降及以上、三升三降、兩升兩降與一升一降的學生分別是15人、34人、194人和237人,只會彈C大調的有32人;針對24個大小調,存在右手旋律音找鍵困難的有478人;具有24個大小調移調彈奏能力的有5人;有491人表示即興伴奏能力缺乏并特別害怕即興伴奏;被調研的151名中小學教師有145人認為鋼琴即興伴奏能力欠缺;126名教師認為目前師范教學針對即興伴奏能力培養與課程設計上存在欠缺。
以上是學生的調研情況,下面將呈現的是江蘇12所高師音樂院校相關課程的開設情況。
《視唱》是音樂師范的基礎課程,課程主要訓練眼觀的同時,大腦積極反應音高、節奏等并馬上把樂譜唱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即興彈唱技能的基礎要求。所以首先呈現各高校《視唱》③課程的調查情況。
本人主要從訓練方式(唱首調還是固定調)、調性選擇(涉及幾升幾降)兩方面進行了調研。調研的12所院校《視唱》都采用線譜形式,蘇州大學(固定調、三升三降);蘇州科技大學(固定調、三升三降);常熟理工學院(首調、七升七降);南京師范大學(固定調、七升七降);南京曉莊學院(固定調、兩升兩降);江蘇第二師范(首調+固定調、三升三降);徐州師范大學(固定調、七升七降);淮陰師范學院(首調+固定調、三升三降);鹽城師范學院(首調+固定調、七升七降);江南大學(首調+固定調、三升三降);揚州大學(首調+固定調、三升三降);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固定調、三升三降)。
《鋼琴》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必備課程,即興彈唱中不可或缺的樂器,具備扎實的鋼琴演奏技術是學好鋼琴即興的基礎。本人主要從《鋼琴》教學內容這方面進行調研。12所調研院校中鋼琴課的授課內容基本類似,主要有五指練習、音階琶音、練習曲、樂曲等,教師主要是通過五線譜,譜鍵對應,忠實地實現線譜要求與準確的情感表達為目標,從手指手型的強健穩定、跑動的速度、樂曲處理等技術要求出發展開教學。
和聲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各種和弦進行在鍵盤上的實現能力,將決定即興彈唱中樂曲的編配能力。本人從《和聲》課程是常規純理論課,還是理論教學中兼顧鍵盤和聲這個方面進行了調研。12所被調研的師范院校中,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第二師范、徐州師范大學、鹽城師范學院6所學校的《和聲》課涉及鍵盤和聲,其余6所被調研學校主要是傳統理論教學。
聲樂是以人的聲帶為主,配合口腔、舌頭、鼻腔作用于氣息,發出悅耳、連續、有節奏的聲音。在即興彈唱中,歌唱是必不可少的,歌唱能力高低關乎著即興彈唱整體水平的高下。本人主要從《聲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演唱方法兩方面展開調研,調研情況基本類似。在實際師范聲樂教學中,聲樂曲目選擇是因人而異的,教師主要根據學生的音色、音域及自身條件不同選擇適合他們演唱的作品。因此,被調研的12所院校雖有相關的聲樂教材,但又不依托教材選曲(選曲自由度高,但基本都不選擇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歌唱曲目)現象較為普遍,且都是依照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分為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主要追求科學的發聲,作品的情感處理等。
《即興伴奏》是省內高師必修的一門課程,它是在無準備情況下,短時間內運用各科知識根據主旋律編配和聲音型,并用鋼琴表現出來,是一門集鋼琴演奏技巧、鍵盤和聲技術以及伴奏創編能力為一體的綜合課程。
①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改課題“基礎教育新課改背景下高師《數學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XJG-15-23-7)系列成果之一.
《即興伴奏》這門課程本人主要從課程用書、考核方式、原調與移調彈奏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調研。蘇州大學(無課程用書、傳統考核④、原調彈奏);蘇州科技大學(無課程用書、實踐考核⑤、原調彈奏);常熟理工學院(《鋼琴即興伴奏新編》、傳統考核、原調彈奏);南京師范大學(無課程用書、傳統考核、原調彈奏);南京曉莊學院(《鋼琴即興伴奏新編》、實踐考核、原調彈奏);江蘇第二師范(《鋼琴即興伴奏新編》、實踐考核、原調彈奏);徐州師范大學(《即興伴奏》、傳統考核、原調彈奏);淮陰師范學院(《即興伴奏》、傳統考核、原調彈奏);江南大學(無課程用書、傳統考核、原調彈奏),揚州大學(《鋼琴即興伴奏》、實踐考核、原調彈奏),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小學課本,黃忠編、傳統考核、原調彈奏)。
《彈唱》是近幾年部分師范院校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彈+唱”綜合技能要求而開發的新興課程,與《即興伴奏》課程最大的區別在于彈的過程加入演唱,實現即興創編,彈唱結合,唱為主,彈為輔的表現形式。本人從是否開設《彈唱》課程,原調與移調彈奏這兩方面進行了調研。其中蘇州科技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第二師范、徐州師范大學、鹽城師范學院、江南大學、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院這七所學校開設了《彈唱》課程,課程內容主要來自中小學教材,原調彈奏。
以上是本人針對“即興彈唱”課程群六門課程的省內調研,下面將對調研信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
針對以上調研數據,可以歸納出3大問題。
通過調研可以看出,目前各音樂師范院校的《視唱》《和聲》《鋼琴》《聲樂》教學中“學院化”傾向還是較明顯的。《鋼琴》《聲樂》從教材、上課形式與授課內容來說都采取幾乎雷同的方式,即以小組課為主,追求技能為目標,圍繞曲目展開教學,模仿音樂學院單項課程要求,忽略師范性能力培養與縱向音樂課程的內在聯結,這與音樂學院教學模式基本類似。《視唱》《和聲》作為師范獨立的大班課,教學也存在“學院化”的烙印。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上,都是追求課程本位論,雖然調研中有5家單位《和聲》中滲透有鍵盤和聲,但其教學比重在整體課程中占比小,從學生調研數據顯示來看,效果不甚理想。
通過調研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各學校在相關課程中的調性選擇和方式方法上缺乏統一設計,除了《和聲》屬于線譜首調思維,其它課程普遍存在前期基礎課程使用線譜固定調,后期綜合課程使用簡譜首調,在實際鍵盤中,如果缺乏教學內容的統一貫穿,很容易產生思維混亂,導致學生在《即興伴奏》中找首調音較困難,更不要說移調彈奏了。如《視唱》程度范圍在三升三降以內的學校有8所,涉及所有調性的學校有4所。這8所高校對視唱課程的調性選擇看似有師范針對性⑥,但缺乏前瞻性,且都是線譜固定調演唱,與后續課程存在首調與固定調的碰撞。如《鋼琴》課程是線譜固定調思維、《彈唱》與《即興伴奏》是簡譜首調思維。
目前高師音樂院校的專業課主要分兩大塊,即單一專業性課程和綜合師范性課程。本文考察的六門課程中,《視唱》《聲樂》《鋼琴》《和聲》屬于單一專業性課程,《彈唱》和《即興伴奏》屬于綜合師范性課程。通過調研可以看出,眾高校在培養方案中考慮到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在教授內容上缺乏延續性與內在聯結和主軸設計。各科目在開設中都以各自的專業要求為標準,各為其政,這是最大的弊端所在,缺乏師范性設計。
本人提出的優化方案是在現有課程基礎上對其教學內容與課程關系進行調整,使這六門課程具有通識部分、專業訓練和個體提升三個維度的學習,突出一以貫之的師范核心能力培養,課程該有的專業素質訓練,兼顧行有余力的個體專業提升需求,更好地體現師范性和專業性,下面優化方案中主要體現的是通識部分的設計與安排。
實踐“聯動——進階”課程的關鍵點是編寫一套《高師鋼琴即興彈唱曲目匯編》⑦教材,貫通使用在這六門課程中。曲目來源為(蘇教版+人音版)中小學教材和經典中小型歌曲,西洋大小調和中國民族調,簡譜與線譜并存方式呈現。
鋼琴即興彈唱中主要運用的是首調思維,所以圍繞建設這項師范必備技能,本人倡導在各課程中滲透首調教學,通過各課程聯合教學,讓每位師范學生歌唱部分能唱準,唱好聽;彈奏部分右手能夠在鋼琴上輕松找到首調音的位置,左手能熟練應用首調思維編配和聲并在鋼琴上彈奏出來,并且擁有24個大小調移調彈奏能力。
首先通過《視唱》課程,把《匯編》中的曲目用首調唱準;利用《聲樂》課把所有曲目唱好聽;進而利用《鋼琴》必修課,把該教材的曲目單手在24個大小調上移調彈熟,另外配合彈奏《哈農》移調練習,Ⅰ—Ⅳ—Ⅴ—Ⅴ7—Ⅰ的和聲連接,使鋼琴教學具備即興基礎;《和聲》課程中根據歌曲類型與課程“進階”要求,小型曲目用正三和弦編配和聲、中型樂曲在正三和弦基礎上加入副三和弦編配和做好民族調式樂曲編配;再到《彈唱》課程中,把《匯編》中的小型曲目(大小調)雙手(正三和弦編配)彈唱,并且實現24個大小調移調。通過以上五門課程的聯動教學,可以使學生基本解決入職面試和日常課堂教學(大小調樂曲)所需的彈唱技能,體現較強的實用性。基于《鋼琴》與《彈唱》的即興技能,最后進階到《即興伴奏》課程,該課程是前期實用性基礎上向縱向拓展的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匯編》中型樂曲(大小調)和民族調式樂曲,能準確把握樂曲風格,會運用副三和弦,能準確移調,最終擁有扎實而穩健的鋼琴即興技能,并能自覺演唱。
以上是本人為提升高師音樂專業學生鋼琴即興彈唱能力的設計,其中24個大小調移調彈奏的設計,主要考量的是今后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涯能力所需,而非應對目前中小學教材中歌曲三升三降的要求,大學應注重能力培養而非應試教學。希望通過貫通六門課程的通識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較扎實的即興彈唱能力。
注釋:
①調研學校分別是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常熟理工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曉莊學院、江蘇第二師范、徐州師范大學、鹽城師范學院、淮陰師范學院、揚州大學、江南大學、南通師范高等專科院校。
②大四在校生都修完了本論文要考察的六門課程,所以作為本文調研對象。
③《視唱》:調研的12所師范院校中,4所學校是《視唱》課;8所學校是《樂學》綜合課,視唱是其中一部分。本論文主要調查從視唱教學方法與要求入手,所以課程名稱上的差異可以忽略。
④傳統考核:指的是布置好考核范圍,考核時從中選取曲目的考核方式。
⑤實踐考核:指的是類似于“音樂會”形式,在聲樂演唱中即興伴奏為考察點的考核方式。
⑥師范專業對口的中小學調性程度范圍以初中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為例:全套六冊書共64首演唱的歌曲,分別是C(17首)、G(6首)、F(20首)、D(12首)、bB(5首)、bE(2首)、A(1首)、B(1首)八個調。其中占比最大的是F、C、D三個調,共占73%,除一首B調歌曲外都在三升三降范圍內。
⑦以下簡稱《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