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輝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梅蘭芳京劇代表劇目數量眾多,按照流派可分為獨創劇目、傳統劇目、革新劇目;按照年代的不同,可分為傳統戲、現代戲和新編古代戲。梅派創造出的典型人物形象,不僅注重塑造人物形象之美,而且注重在舞臺上運用優美的身姿和唱腔體現人物內心復雜的情感。梅派京劇把劇目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傳達給廣大群眾,使唱腔、戲劇表演與劇本題材巧妙地融為一體。
早期歌劇多為古希臘與羅馬神話、傳說和虛構的歷史故事,其大多表現強烈的宗教觀念,基本上是一種民族宗教行為的戲劇化。作為歌劇的發源地,意大利每年歌劇作品多達上萬部,一部歌劇通常需要三至五名女角,歌劇作品需求大量的女角演員,同時也促使閹人歌手迅猛發展[1]。
優秀的年輕閹人歌手們很快就確立了自己在教皇歌劇院舞臺中的地位。閹人歌手具有獨特的聲音特質,但與所扮演歌劇的重要角色之間存在一定的制約性,因此,他們在歌劇中只能扮演女角。
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集系統的綜合表演體系為一體,以“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京劇藝術表現是根據劇目內容的立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準確地運用程式技巧,恰如其分地表現和刻畫人物形象,形成了一種動作規范化、道具和表演虛擬化,歌舞并重、形式多樣化的藝術表現風格。人們觀看京劇表演,以欣賞京劇演員的個人演唱和表演為重點。
在京劇表演中,旦角作為男扮女裝的特殊角色,妝容和穿著打扮,往往直接呈現出飾演女性形象的性格、身份等。旦角的身段和身姿表演也非常重要。女性的性格和形象有著柔媚和身材嬌小的特點,男性則性格剛直,身材高大魁梧。觀眾要欣賞的是戲劇表演中人物的完整呈現,不僅是演員的服飾裝扮,還要求演員有一副好嗓音。
中國京劇梅派男旦中,梅派藝術“中、正、平、和”的藝術特點,決定了梅派男旦表演形式是唱做并重,恰到好處,唱、念、做、打在舞臺上是統一的整體,梅派男旦在藝術表現上突出了大方、平中出奇之美。
歐洲閹人歌手時代,其表現形式并非多樣化,聲音的華麗給他們帶來的榮耀感,讓他們一味地炫耀聲樂技巧,只注重聲音表現力,并不注重外在的動作,也沒有嚴格規范化的身段、動作。觀眾看到的是拼湊的劇情。閹人歌手們全身心投入地進行即興表演,是對作曲家作品的二度創作,即隨性加上裝飾音。而觀眾最主要是聽閹人歌手唱上一段詠嘆調結束前的華彩樂段部分。因此,閹人歌手的表現形式較單一,其演唱常脫離作曲家的創作初衷,其形式化的表現形式曾一度占據歌劇舞臺的主導地位,使歌劇逐漸令人感到乏味。
“中和”出自《中庸》一書,屬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中和思想”是一種哲學思想,是漢民族審美的一種重要的心理。“中”即中正,不使矛盾雙方分離,要相互依存。“和”即合作與和諧。“中和”的典型表述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文質彬彬”,體現出中正不偏、圓融和諧等意義[2]。在京劇梅派中,梅蘭芳先生所崇尚的就是這樣的美學觀念。
京劇梅派唱腔在自然之美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情感。梅派唱腔聽上去較簡單質樸,沒有非常復雜的潤腔。因此,人們一般會誤認為梅派唱腔比較容易學,其實不然,這種看似容易的往往最難掌握其中精髓。在創腔上,“移步不換形”是梅派的創新改革觀,其主張在遵循傳統唱腔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改革和創新。“移步”和“不換形”是指既要有創新和突破,又要保持原有的傳統程式,兩者形成了對立而統一的思想,體現出梅派唱腔的“中和”之美[3]。
閹人歌手的表演是一種以唱為主,側重詠嘆調及詠嘆調結束后的花腔技巧演唱。在閹人歌唱家興盛的時代,他們往往專注于自己的即興演唱,使用各種裝飾音和快速樂句,只為炫技和贏得榮耀。
中西在傳統表演藝術上體現的手法有所差異,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常常用虛擬的手法,把觀眾帶入藝術想象的領域,這是傳統表演藝術的一大特點。中國戲曲是以虛擬性為基礎,以虛代實,在虛實結合中追求神似。它通常用很少的舞臺道具,幾乎全靠演員的表演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故事情節。而西方歌劇則以寫實性為基礎,彰顯的是貼近和展示現實真實生活,其舞臺布景更復雜,舞臺道具也更繁多。中國的戲曲藝術具有很強的虛擬性,即“以虛代實、虛實結合”。在過去的傳統劇目中,舞臺上也使用較多道具,使其布局繁多。京劇梅派經過梅蘭芳先生的不斷革新,舞臺逐漸演變簡化,許多道具不再是真實的運用,而是透過演員們細膩、精湛的演技表現出來,道具通過程式性的表演,塑造得極具真實感[4]。與中國戲曲相比,西方歌劇由于受現實主義戲劇的影響,舞臺使用了大量道具和布景,寫實性較強,力求舞臺的真實性和舞臺裝置絢麗豪華。歌唱家們成名之后,在舞臺的表演更為隨意,不顧劇情,自己演唱完就自行下臺,對其他角色的演唱毫不關心。而觀眾也不在乎他們這樣的舉動,只會沉迷于他們演唱詠嘆調前后的華彩樂段。而在演出中有不同國家的演員時,觀眾也是只演唱自己國家的語言。
在中西方聲樂藝術形態表演美學中,由于中西方思想觀念的不同,在藝術文化中呈現的舞臺表演形式也存在一定差異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中和”觀念,在京劇梅派中體現較為廣泛。西方崇尚自由,注重個性發展,在歐洲閹人歌手時代,舞臺表演更凸顯了出色的個人藝術魅力。而對于舞臺表演手法的比較,中西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所詮釋的舞臺藝術及觀眾視覺藝術也各有千秋。聲樂學習者應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追憶、探索意大利閹人歌手的藝術特點,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作出重要、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