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華 (廣州大學)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繁榮發展,民族音樂既是指各個地區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又是指中華民族特有的、與其他國家相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
中國民族音樂門類繁多,以器樂為代表之一的古箏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古箏文化發展迅猛,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音樂財富,在其發展中保留了中國特有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徽、羽”,演奏音色行云流水、百轉千回具有民族之典雅風韻。目前學習古箏這一民族樂器的人數日益增多,大眾的文化自信與日俱增,古箏在不斷發展的今天,演奏技法及音樂作品呈現逐漸豐富的趨勢,各音樂流派獨樹一幟,形成不同地區特有的古箏音樂藝術。以潮州箏為例,多以鋼絲箏演奏,音色飽滿顆粒感強,左手作韻豐富,其音色韻味又與潮州地區的語言相融,形成具有潮州風格的古箏流派。
中國民族音樂發展源遠流長,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也積極學習了西方音樂文化,形成藝術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然而過度學習西方音樂,卻忽視了中國本民族的傳統音樂其實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瑰寶,當民族音樂中的一些門類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才認識到我們優秀的民間文化正在逐漸演變成為被忽視的狀態,傳承在現今被顯得猶然重要。
京劇在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榮耀當時的多彩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成為要被保護的對象而被記錄下來。紅極一時的音樂曾受到中西方人士的熱烈追捧,是值得國人驕傲的傳統戲曲劇種,它唱腔情感豐富、演繹服裝精美、劇情跌宕起伏、演員受專業訓練在表演上收放自如,但這一多姿多彩的文化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傳承上逐漸淡化,在發展與創新的今天主動欣賞京劇的多為年齡較大的老年一輩人群,反思其中的原因,在傳承的過程中是否忽視了自身優秀的成分,忽視了繼承傳統的重要性,需要我們思考民族音樂傳承中的信念與信仰問題。
當今傳承與創新問題探討熱烈,就二十一世紀追溯過去是歷史;然而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在創造歷史。從后輩的時代看待我們這一時期,也將演變成為過去,如若我們沒有好好保護傳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在這一輩斷層了,那么可供后輩學習的知識減少,這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損失,因此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問題是十分值得深入探討的熱點話題。
對于民族音樂到底是傳承還是創新問題不同的音樂家提出不一樣的見解,僅僅只是針對這一問題,已經在音樂學術圈展開激烈的討論。部分學者認為中國音樂何必學西方,自身已經豐富多彩,是一代代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文化財富,應該保留其最初本色;另一部分提倡創新的學者強調音樂要與時俱進,學習借鑒其他國家文化的藝術形式,在自身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嘗試,創造出新的可能性;還有部分中立的學者認為既要守住本民族原有的藝術形態,又要有所突破,將音樂文化同時代發展相進步,創造出現階段符合人們音樂審美的優秀作品。
在筆者看來與其探討中國民族音樂到底應該是要傳承還是創新,不如就問題本身進行分析。
首先,在傳承方面。傳承需要記錄,這就需要民族音樂學的學者去民間進行采風,深入了解民間音樂并以寫作、錄音、錄像的形式加以記載,將其音樂形態完整準確的保存,為后人了解學習提供事實依據;傳承亦需有傳承人對其進行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推廣,發揚其特有的音樂形式,將這一獨特的音樂文化傳播出去,在新時代的今天揭開其神秘面紗,向大眾進行知識普及。
其次,在創新方面。創新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不同的內容,但即便是創新也不能隨意摒棄,“新”需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如若直接拋棄傳統就稱不上是民族音樂的改革,而是新型的發明,在不打破優秀傳統瑰寶的前提下,為了適用于現代人的音樂審美,可以根據時代需求進行新的嘗試。以古箏為例:傳統古箏目前有三大弊端:音量小、易跑音、轉調難,針對這三個問題急需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幫忙解決,以解決傳統遺留問題,順應潮流發展,進行新箏初探。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新”這一現象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事物在不斷變化,我們也不能阻礙音樂自身的更新,這樣的創新是符合潮流的現象,但堅守的“守”在這種情形下顯得異常艱難,很多文化并不是不符合時代發展,而是被人們從記憶中淡化,沒有對其進行及時傳承,沒有堅守得住,任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孤立無援,已而成為現在的遺產。
“守”需要人民群眾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積極主動的進行傳播,堅持文化自信,自覺學習民族文化,通過自身的努力為民族音樂事業做出添磚加瓦的貢獻。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時代下,思考傳承與創新問題需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只有心中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知曉音樂為誰創作,為了什么而創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在不斷思考中繼續豐富充實民間文化,自覺學習民族傳統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讓民族文化之光在二十一世紀綻放異彩。
探尋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信念問題需要解決民族音樂創作源泉從何而來,想要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文化,既要反映中國特色,又要與時代脈搏相符合。隨著矛盾的不斷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空前反響,創作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文藝作品在新時代顯得尤為重要。
堅定理想信念,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方向,音樂的傳承與創新符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以積極正能量的作品啟示青年一代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文化作為軟實力在對外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文化領域的創作中涌現出大批歌頌時代發展的文藝作品。以古箏為例,《井岡山上太陽紅》這首演奏級樂曲,由趙曼琴老師以江西民歌改編而成,以陽剛堅毅的音樂色彩,激烈活潑的節奏風格,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描繪出一幅井岡山的美麗畫卷,抒寫出革命勝利的宏偉畫面。
民族音樂的創作源泉之一來源于人們對故土的深深眷念,這種對家鄉當地的文化推廣使得中國民間音樂更為豐富多彩。廣州地處嶺南地區,形成這一地區特有的嶺南音樂文化,廣東音樂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音調多以韻味為主,與當地人的說話語調相似,曲調節奏鮮活明快,代表曲目有《步步高》《旱天雷》。
秉承著傳播廣東音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舉措,2019年12月14日廣州文化館開啟了第一場“喉管”的學習課程,由廣東音樂代表性傳承人—陳芳毅老師教授,給予了市民們學習廣東音樂,掌握非遺演奏技能的機會。喉管是廣州地區獨有的一件傳統民族民間樂器,音色高亢嘹亮,最初為廣東街頭小販叫賣所用,后多用于合奏或粵劇樂隊演奏。陳芳毅教授對喉管進行改良,創新研制加鍵喉管獲三項國家專利,老一輩藝術家盡心盡力,用實踐去發揚傳統文化,在傳承非遺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民族音樂傳承既要實現民族音樂的本土化發展,扎根于民間,從老百姓的生活中體味人間溫暖,創作出符合人民審美的音樂;又要在新時代下不斷創新,面向國際與未來,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將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國家對外交往的進程中的國際交往的名片。
信仰來源于內心深處最堅實的力量,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華誕,一曲《我和我的祖國》深入億萬國民的心,歌曲旋律悠揚婉轉,歌詞朗朗上口、賦有寓意,述說出對祖國濃厚的愛。2019年掀起一股快閃熱潮,人民群眾和社會團體自發的組織,演唱《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快閃活動,每當節奏響起,心中激蕩起滾滾熱血,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堅守住創作的信仰,使得音樂作品在傳承與創新中深入人心,成為永垂不朽的烙印,印刻在人民的心底,成就這一時期的音樂佳作。
筆者作為民族音樂學的學習者,又作為一名黨員同志,時刻督促自身發展要以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堅守愛國主義信仰,在文化傳承的進程中積極努力學習,對民族民間文化予以真實記錄,在創新的進程中思考其積極意義,堅守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信仰。
音樂的功能眾多,社會功能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用音樂記錄社會發展,將歷史的進程用音符描述。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國家通過艱難險阻,逐步完善指引中國前進的根本保證,堅持文化自信,自覺發揚傳統文化,在內心樹立起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守本民族優秀傳統,以開放的姿態進行傳承,思考其創新的意義,堅定愛國主義,創作出積極正能量的音樂作品,早日實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美好愿景。
信念是指引之光,在身臨困頓之中給予前行力量;信仰是彼岸明燈,即使道路坎坷依舊追尋光芒。中國民族音樂在傳承與創新的進程中,始終以創作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為己任,堅定愛國信念與信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方向,堅守民族音樂之魂,創作出具有時代脈搏的動人作品。
本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探索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信念與信仰。首先介紹了中國民族音樂,以傳統樂器古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作為代表舉例;其次對熱門話題“傳承與創新”進行分析,提出筆者個人觀點:與其探討到底應該選擇哪個的問題,不如就實踐來進行保護與革新;再次思考民族音樂創作源泉從何而來,以古箏樂曲《井岡山上太陽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喉管”舉例,探索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信念;最后提出堅守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信仰,樹立起強烈的文化自信,用美妙音符奏出優美的中國旋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創造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