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英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遼寧 大連 116100)
專業核心素養是任何專業從業人員的關鍵能力和必備素質,在當代大學生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素養支撐。不同的專業所應具備的專業核心素養也不同。比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安全意識、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計算及多媒體技術專業的美感、藝術和靈動等。專業核心素養是專業綜合能力素質的核心,是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的立基之本,是高職專業課程教學設計的靈魂貫穿,是專業課內容特色的發散原點。
勞動精神是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的凝練,是勞動情感的升華,是高職高專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對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高職教育尤為重要。因為高職院校所有專業的大多數專業課都是理實一體化的模式,是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相得益彰,專業知識是勞動實踐能力的理論支撐,專業技能是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的有效實施,這些都是勞動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
1.做好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要從“三全育人”視角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為育人目標,圍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能力目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深度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原則,確保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有序開展。
2.教學內容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深度挖掘專業課程的性質和特點,認真梳理專業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從每一個單元設計中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要將思政元素貫穿于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全過程,在潤物細無聲中達到育人目標。
3.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鼓勵教師以團隊形式或個人形式參加有關課程建設的培訓研討、開闊教師的改革視野,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改革的思路和方向。組織交流學習,提升課程思政項目建設的質量與水平,努力解決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障礙和困難。
4.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化育人理念。注重互動式教學,在互動的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發展,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將枯燥的理論教學轉化為生動實際的案例或項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聯系起來,同時向學生解讀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以及當今知識社會的競爭關系,使他們熱愛自己的專業,有濃厚的興趣去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注重學生操作技能與職業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新知識,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增強實踐操作技能。
比如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很多專業課都涉及到網絡安全常識,這些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身邊與網絡先關的生活實例活案例層出不窮,如利用IP地址跨國追逃、利用網絡安全知識保護個人隱私等。在課堂教學中相應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便可以穿插進這些具有時代性和即時性的真實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本課程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與價值,增強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公民的網絡安全意識與責任感。
角色扮演法是用學生身臨其境的方法組織開展教學。根據本課程的特點,要運行扮演老師、扮演企業項目負責人、扮演普通員工等形式呈現,寓專業知識于角色扮演過程中,把專業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學習專業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角色扮演法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對他們將要扮演的角色,師生需要共同策劃,從學生個性、能力、表現才能等方面加以仔細選擇,啟發、引導學生對承擔的角色作一番研究,領會角色位置,角色所起的作用,角色反映的實際意義等,讓扮演者十分投入自己所承擔的角色。教師要及時提醒并靈活解決角色扮演中出現的問題,但必須注意避免對學生起支配作用,要放手讓他們去體驗角色,創造氛圍,從而于無形中培養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領導能力和決策能力。
圍繞三全育人的視角,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開展專業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形成融入課程思政的,以教學效果為導向的,體現育人價值的教學評價體系。在教學評價體系有效融入育人評價元素,使得德育元素稱為專業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從而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大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高職院校應該激勵廣大教師用心投入到本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整理和挖掘工作,并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專業課教學的全過程。
在原有線下課程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融入育人評價模式。組織專任教師和課程思政教師認真組織研討,進一步執行嚴格教研室、系部和學院督導辦聽課督導制度,采用多元化、過程化、思政化的課程考核評價模式,增強對課堂育人效果的評價比重,同時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經常對學生滿意度調查,多方位考核教學全過程育人滲透力。
逐步建立健全職業院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以便實現專業課課程思政制度化、常態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多措并舉的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聘等工作中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定標準,增強廣大教師在專業課課程思政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強烈的自信心。突出教師在專業課課程思政方面的典型案例,尤其考慮“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方面的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