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
(紅寺堡區回民中學,寧夏 吳忠 751999)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極大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內涵,正是由于這些豐厚的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庇佑,才使得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生生不息。然而,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們卻對祖國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不僅表現在對古文常識的認知不足上,更表現在極度缺乏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上。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的成長教育關乎著祖國的未來發展命運,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合理利用手中的武器,發揮語文學科教育的特殊功效,通過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在學生心中建構起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并借此合理避免市場經濟給青少年帶來的消極影響,培養青少年的集體意識、民族意識、愛國意識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已經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因此,老師們在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時首先要對教材中出現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立足于教材內容對教材中出現的傳統文化進行反復的了解、理解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避免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流于表面,并改變以往的背誦式、應試式的傳統教學方法。比如,在講授《草船借箭》這一課時,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含義,還要向學生準確的介紹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歷史環境以及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處事風格。其次,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性格及基礎知識水平,合理的選擇教學內容,這樣才能避免填鴨式的教學,且行之有效的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
由于傳統文化對于青少年來說具有相對的枯燥性,所以他們很難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課堂,且幾乎不會積極主動的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內容向學生們傳授,除此之外,還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比如,華南師范大學戴建業老師的授課方式就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盡管他是一名大學老師,但同為教育工作者的他在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方法對我們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工作來說還是很有啟發的。相對于初中生來說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基礎,但戴建業老師在向他們傳授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時,還是會用普通的大白話和生活場景去講解詩詞的內涵和初衷,比如,他在向學生們講解陶淵明的詩時,首先告訴同學們陶淵明是一個特別幽默的詩人,你要是不認真讀他的詩,那就不知道他幽默在哪個地方,這句話一拋出立馬就激起了學生對陶淵明的好奇心和興趣;接下來,他在講解《歸園田居》時是這樣講的:“陶淵明寫詩上來就告訴我們‘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的蠻好,但他突然來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了個鬼田,我要是種的這個水平,我絕不寫詩,你以為他肯定懶對嗎?不,他馬上來了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說天還不亮他就起來了,月亮出來了他才回去,還是種了個草盛豆苗稀”,同樣是幫助學生理解詩的含義,戴建業老師就在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中給學生們提供了幫助,就這一點而言,初中語文授課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傳統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不僅限于古詩詞和文言文,教材中常常出現的傳統節日同樣也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對此,老師在針對傳統節日的內容教學時,既要向學生們有意識的滲透一些傳統文化和社會風俗的概念,也要鼓勵學生們自由組隊探究傳統節日的來源、發展過程、特點和風俗習慣等內容。比如,在學習有關端午節的內容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分組進行課外考察,考察內容可以針對節日的來源、節日的飲食特點、屈原的生平等等。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并且早讀也是初中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將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早讀的過程中拓展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如,老師提前為學生們選好一些經典傳統文學作品,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這個范圍內選擇一本想讀的書,然后在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通過每天對經典傳統文學作品的朗讀,增加自身的傳統文化積累。
綜上所述,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寶貴財富,這比寶貴的財富對于中華民族塑造民族精神、建立民族魂魄、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語文教學作為傳承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同樣承擔著向學生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內蘊的重任,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合理有效的以教材中出現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并在促進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使學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