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娟
(河北省張北縣第一中學,河北 張北 076450)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高中文科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當前階段,高中教師滲透傳統文化更加關注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繼承,并不關注傳統文化形式的深刻內涵與深厚情感。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背誦文言文、古詩詞,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精神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要透過傳統文化的形式,了解在該傳統文化形式背后所蘊含的優秀精神、內涵,這樣學生才能自發學習、繼承與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高中文科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更加關注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對其中的學習技巧的掌握與應用,尤其教師更加關注應試教育所要考核的內容,將學生背誦古詩詞,掌握翻譯技巧作為核心,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文化內涵教育,有的學生在學習結束后也無法準確的表述該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如果高中文科教學仍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就會對學生思想情感方面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高中文科教師應該明確在閱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對提升學生的古文翻譯技巧、誦讀能力的重要性,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在當前的高中文科教學中,高中文科教學中為了滲透傳統文化,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會應用多種教學輔助工具,這樣學生在學習文言文、古詩詞的時候才會更加容易。基于此,學生為了能夠對文言文、古詩詞有更好的了解,就會應用多種教輔材料,雖然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了解文言文、古詩詞的意思。
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要想在高中文科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自發的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內化。
傳統高中文科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知識就會比較被動,也無法主動積極的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深入解讀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高中文科教材中有《陳情表》,在該奏章中,李密向晉武帝描述了自己在幼年遭遇不幸后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生活,雖然感謝朝廷對自己的賞識,但是他認為現在是需要回報“日薄西山”的祖母的時候。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各項活動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高中文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教師就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更加多元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也可以在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從而學習先烈們舍生取義的英雄事跡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多樣化的文科教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電腦,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探索、體驗,并在該過程中學習愛國、善良、孝順等等多種優秀的品質,將實踐活動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內化,逐漸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高中文科教師之間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溝通,共同組織學生參與到學校的古典詩詞朗誦會、成語大會、漢語聽寫大會與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多種活動中,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中來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興趣。學校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并對觀看后的感受進行交流,在激烈的討論與交流中,文化發生碰撞,使傳統文化繼承得到學生的關注。
在高中文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品格是一件需要潛移默化、堅定不移堅持的事情,不僅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引導,更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教師可以積極的拓展高中文科教學的外延,將文科教學延伸至課堂教學以外,讓學生在不斷的積累中了解、掌握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某高中文科教師要求學生依次在課前五分鐘向班級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喜歡的詩詞,然后學生可以根據一周內同學所介紹的詩詞,選取其中一首進行背誦;利用周末時間背誦一篇經典散文,在經過高中三年的積累之后,學生的文學素養、審美情趣以及人文素養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學生在向其他同學介紹古詩詞、背誦古詩詞過程就是一個循序漸進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教師也可以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閱讀指定的經典名著,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作品。通過反復的閱讀、咀嚼經典作品,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變化、審美情趣。有部分高中文科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時候,可以在教學中根據文科教材的節選內容來確定所要閱讀的經典名著內容。學生在對該節選內容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原著也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在選取經典名著的時候,還需要關注其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內涵,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科學科學習質量,還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綜上所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較多優秀的品質,在高中文科教學中教師還要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得學生能夠在高中文科知識學習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優秀傳統文化,并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優良品質。高中文科教師還需要對文科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持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