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乾
(中共廣靈縣縣委黨校講師,山西 大同 037500)
文化不同于經濟軍事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實力,是國家建設中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但在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中卻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為人民在社會建設和實踐活動中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堅守怎樣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思想上、精神上和行動上的一面旗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現廣大中華兒女幾千年精神探索的成果,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軟實力。
文化是指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活動,連同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精神產品。其中既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精神方面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精神層面的部分。因此,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發(fā)展的體現。
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歷史,從春秋時期思想家道教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著含有豐富辯證法思想的《道德經》,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開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經過幾千年的錘煉升華,發(fā)展到今天形成了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中國革命文化;新中國成立后,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順應了新時代社會發(fā)展要求,符合了廣大群眾的利益,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優(yōu)秀成果,產生于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反過來又為人民大眾服務,是先進的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壯大提供著豐富滋養(yǎng)。
只有人民有了信仰,國家才能匯聚力量,民族才會有希望。核心價值觀是整個社會全體人民的價值取向、道德標準。假如一個國家的人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那么全社會的行動就沒有共同的目標,失去了前進的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內容,從公民個人層面的道德標準,到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再到國家層面價值目標分別提出要求:明確了我們個人的行為標準,應該做一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新人;詮釋了我們國家要建設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建成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告訴人民我們國家的奮斗目標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反映了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價值追求。要落實好決戰(zhàn)完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重大任務,就要加強教育的引導作用,讓人們在實踐中養(yǎng)成習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進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就要認真培養(yǎng)能夠勝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的進步,國家發(fā)展目標的實現,人是決定性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其實就是人的思想和靈魂的建設,就是培育具有正確世界觀、擁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時代新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像我們每天需要呼吸的新鮮空氣一樣,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為我們提供營養(yǎng)。全國人民行動起來,從家庭做起,從個人起。我們不僅要動員全體黨員干部共同參與,還要讓農民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行動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行為準則。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廣大中華兒女的多年夢想,是我們黨為中國人民描繪的宏偉藍圖,也是我國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根據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給“小康”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高的標準。那就是,我們國家在經濟上要高質量發(fā)展,市場繁榮,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政治上民主與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普遍提高,國家的各種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在文化方面,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全民素質普遍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在社會建設上,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得到顯著提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地球是人類共同家園的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小康,是這五個方面共同進步的小康,缺少任何一個方面,就不是全面的小康。同樣如果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就不會有全面小康的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全面小康,不僅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更是十四億中國人民共同的小康,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地區(qū)都不能掉隊。消除絕對貧困,決戰(zhàn)完勝脫貧攻堅,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基礎,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全體中華兒女不忘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立下愚公志、擰成一股繩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績:十三時期我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960多萬貧困群眾實現異地搬遷,住進了新房,解決了一方水土不能養(yǎng)育一方人的問題。決戰(zhàn)完勝脫貧攻堅,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力量。完成了中國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壯舉。
2016年底我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成員被單位派到下麻黃溝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天寒地凍,山里的天氣格外寒冷,我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帶著行李在這里安家了。下麻黃溝村地處長江峪最上游,距南村鎮(zhèn)政府約19公里處,南與靈丘縣相鄰,西與渾源縣接壤,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四面環(huán)山,自然條件差,氣候惡劣,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短,屬低溫半潮濕地區(qū),是深度貧困村。面對這樣的局面,我發(fā)愁了:未來幾年要在這里生活和工作,關鍵是如何能讓這里的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達小康,我心里沒有底。
既來之則安之,領導把這項工作交給了我們,我們就要把它做好。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和其他工作隊成員一起走訪入戶,緊鑼密鼓的開展工作,了解村情民意,通過與村民交流談心,我們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況和村民的一些想法。
全村有三個自然村,共90戶人家253人。全村耕地面積1556.42畝,退耕還林面積146畝,人均耕地面積6.3畝,但土地貧瘠,基本上靠天吃飯;,本村的主導產業(yè)是小雜糧、中藥材和養(yǎng)殖業(yè),其中,黃芪種植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民缺少新型農業(yè)技術的學習,以種植傳統(tǒng)土豆、英國紅為主,缺乏其它高效經濟作物和特色種植,收入普遍偏低,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在村務農人員年齡偏高,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新技術難度大,農民增收緩慢。
在思想認識上一些村民有“等、靠、要”的思想,他們以能當選“貧困戶”為榮,想依靠扶貧政策,得到國家錢物補助。有人把能當上貧困戶或者低保戶認為是一種能力的體現,鄉(xiāng)親們的這種想法和認識可以理解,但這種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實質相違背,與勤勞致富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違背,這種思想一旦形成勢必漸漸稀釋著人窮志不窮的精神之源,無形培育了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的無庸之人,導致的將是急速墮落的循環(huán)貧困。更會使國家制定好的扶貧政策在實施中打折扣,達不到預期的脫貧效果,反而形成了越幫越貧,越扶越懶的惡性循環(huán)。
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們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首先,扶貧先扶志。利用冬季農閑時節(jié),通過走訪入戶,用與村民拉家常方式開展扶志教育工作,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淺出向老百姓講解宣傳,讓大家樹立勤勞致富的思想,有自主增收、自主脫貧的意識,逐漸去掉“等、靠、要”的思想,激發(fā)內生動力。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涉農政策、法律法規(guī)和扶貧開發(fā)精神,鼓勵群眾要增強自主脫貧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氣;其次,扶貧要扶智。在2017年春節(jié)過后,我們深入開展扶貧專項調研,分析貧困戶致貧原因,找準制約因素,宣傳農業(yè)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在改善種植結構上為村民出主意想辦法,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收入。2017年冬,我們工作隊協調單位邀請本縣畜牧專家到村為村民講解養(yǎng)殖技術和專業(yè)知識,為養(yǎng)殖戶發(fā)展養(yǎng)殖提供技術指導,通過現場提問現場解答的方式解決養(yǎng)殖戶疑問,增加了養(yǎng)殖知識和經驗。在這之后,養(yǎng)牛戶和養(yǎng)羊戶的養(yǎng)殖規(guī)模得到擴大,收入顯著提高。最后,我們按照村有扶貧產業(yè),戶有脫貧措施,干部包戶的原則,科學制定并實施本村2016到2020年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貧困戶每一戶的脫貧計劃,引導本村貧困群眾大力發(fā)展符合本村實際情況的增收產業(yè),協調開展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穩(wěn)步推進職業(yè)技能培訓,實現穩(wěn)定就業(yè),幫助青壯年勞動力尋找就業(yè)崗位,拓寬農民持續(xù)增收渠道。
通過我們幾年的辛勤工作,借助國家各項扶貧政策,隨著群眾自主脫貧意識的增強,到2019年底,全村種植黃芪4000畝,養(yǎng)羊400只,養(yǎng)牛107頭,青壯年實現多渠道外出務工,全村經濟總收入262.84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7941元,貧困戶實現脫貧,全村脫貧摘帽,貧困戶享受國家的異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到新村,住進新房。告別貧困,開啟了小康生活。
實踐證明,只有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匯聚起中華民族的磅礴力量,決戰(zhàn)完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