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氣象臺,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近年來,隨著數值預報發展,一般性天氣預報準確率越來越高,預報員的作用和能力更多體現在災害性天氣預報中。東北地區產生暴雨的中緯度高空影響系統主要為低渦(切變)北上和冷渦(低槽)東移兩類[1],黑龍江省區域性暴雨(某日內≥3 個國家站)僅占總暴雨日數24.5%,總體來看暴雨具有較強的突發性和局地性,以短時強降雨為主。暴雨提前預報預警、尤其是落區預報一直是預報員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2],對災害性天氣失誤總結是提高預報質量的一個重要方向[3-5]。2016 年7 月下旬,黑龍江省一次暴雨天氣,在降水區域和時段的預報上都出現明顯偏差,本文利用常規觀測資料、NECP 1*1 再分析資料等對這次過程進行分析,同時討論預報員日常工作中應用的數值預報產品(EC、Japan、T639)在本次過程表現,分析失誤原因,為以后類似的預報提供參考。
2016 年7 月23-24 日,黑龍江省中部地區出現較大降雨:175 個鄉鎮大雨,31 個鄉鎮暴雨,其中有2個國家站(通河、樺川)暴雨,16 個國家站大雨。大雨以上降水主要分布在哈爾濱東部、佳木斯、鶴崗等地市,其它地區在中雨以下,其中西部和東南部部分地區沒有降水 (圖1a)。較大降雨主要出現在24 日白天。
預報中,21 日起報大雨以上在黑龍江省西部和中部偏南地區,22 日略有調整,23 日起報范圍縮小,僅黑河、伊春南部、綏化北部、哈爾濱北部大雨,局部暴雨,西南部和東南部均為小雨,其它地區以中雨為主。
從實況和預報對比可以看到,一方面是主要降水區(大雨和暴雨)失誤,實況較預報區域明顯偏東,而在預報的主要降水區無降水或降水較弱(圖1);另一方面是強降水出現時段誤差,預報考慮大雨和暴雨出現在23 日夜間,而降水集中時段在24 日14-20時(圖1b)。為方便起見,將預報的大雨以上區域稱為Ⅰ區,將實際出現的大雨以上區域稱為Ⅱ區,其中哈爾濱東南部雖然雨量稍大,但以連續性降雨為主,與預報偏差不大,下文中不予討論。

圖1 降水實況圖 2016 年(a) 7 月23 日20 時-24 日20 時,(b)7 月24 日14-20 時降水實況
從500 hPa 上看,副高與日本海到庫頁島附近的高壓脊打通,22 日黑龍江省為東高西低形勢。貝加爾湖與黑龍江省間槽加強,受東阻影響移動緩慢,于23日20 時形成低渦,渦中心位于116°E、56°N,地面低壓中心位于120.9°E、51.2°N,暖鋒在吉林與黑龍江交界。隨后,低壓逐漸減弱并向東北-偏東移動,至24日20 時地面低壓中心移至大興安嶺以北,高低空系統中心近于重合,500 hPa 槽、冷鋒移至黑龍江省中部地區(圖略)。
數值預報形勢場(EC、JAPAN19 日始;GRAPESMESO21 日始)一直相對穩定,低渦和低壓中心、風場均與實況接近,但850 hPa 切變和槽的位置略有調整,22 日20 時EC 預報23 日20 時Ⅰ區850 hPa 有弱輻合,23 日08 時分析場上,Ⅰ區以南850 hPa 有切變,且系統總體移動緩慢。因此Ⅰ區在夜間有強降水出現的可能(圖略)。
在中高緯,21 日貝加爾湖東北有冷空氣逐漸南下,其前部暖空氣脊北上到黑龍江省西部地區,EC和T639 預報中,23 日夜間850 hPa 暖脊自黑龍江省西南北上,暖鋒區略加強;對應地面暖鋒從齊齊哈爾南部向北抬。23 日20 時預報850 hPa 鋒區加強,地面暖鋒弱鋒生,因此,隨著低層暖鋒區和地面暖鋒北抬,在暖鋒附近(Ⅰ區)夜間有出現較大降水的可能,這也是黑龍江省一種比較典型的成片大雨、局地暴雨形勢[6]。而黑龍江省東部地區與鋒面較遠,預報主要以連續性小雨為主。
從水汽預報來看,22 日20 時到23 日08 時黑龍江省中南部(Ⅰ區和Ⅱ區)大部850 hPa 到地面rh>80%,其中Ⅰ區大部q>12 g·kg-1,700 hPa 以下T-Td<4 ℃,說明23 日本地水汽條件較好;但從水汽輸送來看,22 日20 日EC 預報在內蒙東部附近850 hPa rh<40%,同層次預報為西南風,黑龍江省西南部水汽輸送相對較差。
降水區域雖然略有調整 (圖略),但EC-thin 從21 日20 時起預報23 日夜間在Ⅰ區附近有大雨,局部雨量超過50 mm(最大降水量78 mm),而東部地區(Ⅱ區)則以小雨或者中雨為主;而T639 和日本模式大雨以上降水也在Ⅰ區,中央臺指導預報大雨及暴雨區域與圖1 相似??傮w來說數值預報和指導預報對Ⅰ區降水預報較大,而對Ⅱ區以中雨以下量級為主。
由實況及預報場分析看,23 日夜間,低渦在東南部的切變線北抬,與地面暖鋒相配合,暖鋒在前半夜會有所加強在Ⅰ區造成明顯降水天氣,這也是東北冷渦容易出現暴雨的位置[7];但是,由于Ⅰ區水汽輸送條件較差,以本地的水汽為主,因此強降水、尤其是暴雨區域不會太大,且持續時間不會太長,所以在Ⅰ區預報大雨,局地暴雨。而Ⅱ區則一直處在低渦和地面低壓東南部,且離中心較遠,因此以陰天和連續性雨為主,無強降水,預報中雨或小雨。
4.1.1 形勢場變化-切變線的迅速北抬
在23 日08 時925、850 hPa 上,低渦東南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三省交界附近有弱西南風與南-東南風切變,槽后冷空氣繼續南下,東南部切變線隨著槽前暖空氣北上而北抬,并略有發展,20 時后抬至Ⅰ區附近(47-48°N),槽前低層700 hPa 以下前期有θse 暖濕舌,且CAPE>1800 J·kg-1(圖略),因此認為夜間系統北抬,在切變線附近短時強降水出現的可能性較大。但從實況來看,由于低層暖空氣較強,且北上速度快,至20 時,切變線已經北抬至49°N,低層切變線以南為一致西南風,有水汽輸送,但暖鋒區寬廣,地面和對流層低層均無明顯輻合線。
4.1.2 物理量分析

圖2 2016 年7 月23 日20 時沿48°N 經向-高度剖面圖
從23 日20 時的經向-高度剖面圖來看,Ⅰ區(126-127°N) 附近,且低層暖平流較強 (圖(圖2b),因此Ⅰ區大氣為不穩定層結;從20 時水汽條件來看,Ⅰ區雖然大氣可降水量>40 mm,低層相對濕度也在90%以上但800 hPa 以上,相對濕度迅速減小(圖2a),同時,水汽通量散度>0(圖略),說明Ⅰ區雖然近地面水汽條件較好,但沒有明顯水汽輻合,水汽條件不利于強降水出現;從20 時抬升條件來看,Ⅰ區垂直方向上沒有明顯低層輻合或高空輻散(圖2a),且700 hPa 以下為下沉運動(圖2b);對流有效位能CAPE<800 J·kg-1。
在23 日20 時探空圖上,Ⅰ區西部的嫩江站有一定的不穩定能量,但由于低層無強抬升作用和上升運動相配合,因此沒有造成強降水(圖略)
4.1.3 Ⅰ區綜合分析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到,對于Ⅰ區:大氣層結條件較好,低層大氣高能高濕,存在不穩定能量,有西南風水汽輸送,有利于當地出現強降水;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利條件:Ⅰ區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層,無明顯水汽輻合;從觸發條件來看,低層無輻合線,整層大氣為弱輻散,在水汽相對好的層次(700 hPa 以下)和不穩定能量較高的層次為下沉運動,不利于水汽輻合和能量釋放。因此,由于Ⅰ區缺乏低層觸發和抬升條件,導致了23 日夜間Ⅰ區沒有強降水、甚至部分地區無降水出現。
Ⅱ區降水時段分為兩部分,23 日夜間主要是黑龍江省中東部大部的小雨和中雨,降水的性質與量級與預報偏差不大。第二段是24 日14-20 時出現的強對流降水(圖1b),這是Ⅱ區預報中出現失誤的主要區域和時段。
4.2.1 形勢場變化-天空狀況預報失誤和地面中尺度輻合線生成
23 日夜間,Ⅱ區預報有降水,因此考慮24 日空氣濕度較大,且依然處于槽前西南氣流中,有水汽輸送和弱上升運動,預報Ⅱ區24 日上午天氣以陰為主,伴有小雨或陣雨,氣溫上升緩慢且均勻,熱力因子不利于下午出現對流性天氣。但24 日上午,Ⅱ區部分地方出現了多云甚至晴天,近地面輻射加熱作用較強,在相對濕度較大的情況下,仍有6 ℃左右升溫。地面不均勻升溫造成局地加熱為下午生成中尺度輻合線提供了基礎。
在14 時地面圖上,通河南部有偏南風和偏東風中尺度輻合線生成,并于15-16 時在輻合線附近產生短時強降水(其中通河達47.8 mm/h),隨后輻合線迅速減弱,17 時左右在佳木斯附近再次有輻合線生成,并產生強降水。因此,局地加熱產生的中尺度輻合線為該區域強降水提供了觸發條件。
4.2.2 物理量分析

圖3 2016 年7 月24 日14、20 時假相當位溫(陰影,單位:℃)與垂直速度(黑色等值線,單位:10-4 hPa·s-1)、水平風場(箭矢線,單位:m/s)經向-高度剖面圖(a)24 日14 時,46°N;(b)24 日20 時,47°N
沿著兩個暴雨點通河(128.7°E,46.0°N)和樺川(130.7°E,47.0°N)分別做強降水時次的經向-高度剖面圖(圖3),可以看到垂直方向上都有,說明大氣具有不穩定層結。從水汽條件來看,Ⅱ區的大氣可降水量>50 mm;低層相對濕度也在90%以上,600 hPa 相對濕度仍然在70%,濕層較厚;24 日14 時有較強水汽輻合,20 時輻合區向東移動,與強降水出現區域對應較好(圖略)。從抬升條件來看,14 時在通河附近(圖3a)、20 時在樺川附近(圖3b)均為上升運動,其中14 時通河上升運動較強,850-450 hPa 間有40*10-4hPa·s-1上升運動中心,這可能是當地低層弱輻合引起上升運動略有加強,而樺川附近20 時上升運動相對較小,強降水趨于結束。另外,在Ⅱ區附近對流有效位能CAPE>1800 J·kg-1(圖略),說明當地對流潛勢較好。
從24 日08 時探空圖上看,Ⅱ區附近探空站均有不穩定能量,與低層輻合線相配合,因此有出現強對流天氣的可能(圖略)。
4.2.3 雷達圖分析
在雷達圖上(圖略),通河附近有多個10-15 km的對流單體呈近南北走向線狀排列,由于線狀回波帶與回波移動方向有一定夾角(約30°),因此導致通河強降水維持時間大于線狀對流本身垂直移過本站時間。在速度圖上,通河附近出現速度模糊,1.5°仰角(約4 km)上風速中心近45 m/s,存在明顯風速輻合,對流發展旺盛。因此通河出現了局地強降水,但范圍不大。
4.2.4 Ⅱ區綜合分析
對于24 日下午Ⅱ區,從層結條件和不穩定能量來看,具有不穩定層結且對流有效位能較高,低層高能高濕;從觸發及抬升條件來看,低層有中尺度輻合線,垂直方向上有較強上升運動,有利于不穩定能量釋放;本地水汽條件較好,中低層有明顯的水汽輻合,但輸送條件略差。從各要素配置來看,Ⅱ區有利于出現短時強降水天氣,以局地強降水為主,不會出現大范圍強降水。樺川附近也出現了強回波,但持續時間和強度均較通河弱,因此降水也較通河略弱。
從天氣形勢來看,Ⅰ區和Ⅱ區均處于低渦東南部槽前,低層高能高濕,具有不穩定層結,大氣中存在不穩定能量,且有西南或偏南風水汽輸送,均有出現強降水的潛勢。
Ⅰ區出現失誤的原因,主要是切變線弱且移動快,無明顯觸發和抬升條件,水汽輻合較差,因此,沒有形成強降水;需要注意的是,水汽輻合和動力條件有正反饋的作用,Ⅰ區如果有切變線,一方面由于風場氣旋式切變產生水汽輻合,另一方面切變線附近的上升運動也將導致水汽垂直方向傳輸,濕層深厚,水汽條件轉好。因此,Ⅰ區降水失誤主要原因是對切變線預報失誤造成的。
Ⅱ區出現失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對上午天空狀況判斷失誤,導致對局地加熱導致的變化考慮不足,所以沒有預報出局地強降水。
從本次過程來看,在形勢場上,數值預報對于低渦、地面低壓生成、發展、中心位置及槽線移動均與實況相近,但是在23 日20 時暖空氣北上強度和速度上存在偏差,因此切變出現位置及強度出現偏差。從形勢場上和物理量來看,EC-thin 的3 h 預報在23日20 時-24 日02 時的925 hPa 上仍預報在Ⅰ區切變線北抬,但暖鋒區沒有加強(圖略)。
從降水預報來看,到了23 日20 時起報場上,雖然降水區略向東調整,EC-thin 較大降水仍偏西且較Ⅰ區略偏南,實際出現大雨、局部暴雨地區(Ⅱ區)預報降水量仍然偏??;日本雖然較22 日20 時起報的大降水預報區域略偏東,但與實際大降水區域 (Ⅱ區)相比位置相對偏西偏北。這說明本次過程中不確定因素較多,數值預報產品在降水預報中有一定的偏差。
本文對2016 年7 月23-24 日大雨、局地暴雨進行討論,分析預報過程,并對大雨及以上降雨空報和漏報失誤原因進行分析,發現雖然總體來看,數值預報偏差不大,但細節不同導致了降水區域和主要降水時段出現了明顯偏差。分析認為:
對于空報的Ⅰ區和漏報的Ⅱ區,二者都處在相同天氣背景下,均位于高空渦東南部槽前不穩定層結大氣中,低層大氣高能高濕,槽前西南風引導水汽北上,本地具有強降水潛勢;
Ⅰ區沒有出現暴雨的原因主要是動力條件較預期差,缺乏觸發和抬升條件;其次是水汽輻合不明顯;
Ⅱ區出現短時強降水直接原因是因為地面有中尺度輻合線生成,中尺度輻合線觸發對流,導致不穩定能量釋放,產生強降水;
Ⅱ區出現了預期外的中尺度輻合線是由于局地加熱不均勻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