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我從小就非常向往的地方。我從1970年代在天安門前留影,1980年代開始拍攝故宮,到現在已經拍攝了30多年,我從30多年拍攝的幾萬張照片中選出了30幅作品,從不同角度、抽象地表現故宮,向紫禁城600周年致敬,向故宮致敬!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它是具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的龐大建筑群,故宮里的石雕、木雕和磚雕,巧奪天工,成為中國偉大文明和燦爛文化的見證。
建筑美被譽為凝固的音樂。中國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是獨有的東方對稱美的符號。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其形、傳神、寓意三個方面,與攝影造型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它是圖案式的。其線條、色調明快,類似攝影造型語言中的點線面構成,因此有著形式美的迷人魅力。
故宮建筑的造型、彩繪色彩的夸張,寓意豐富而又濃厚的內涵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它以莊嚴雄偉吸引了我。1975年我參軍第一次來北京,就到天安門拍攝了紀念照。到了1980年代,每到北京我都要拍攝故宮。我感到,作為一個攝影家,保護和弘揚世界文化遺產是崇高的責任。我用30多年的時間連續拍攝故宮等世界文化遺產,受益非淺。
故宮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的象征,它所蘊含的能量和歷史的紀念,足以讓后人震撼。在紫禁城600周年之際,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似乎千年也說不盡。我感到,用鏡頭表達這樣一個深厚的主題,是一件有意義的,但非常艱難的事情。在30多年的拍攝中,我努力尋找用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法,給讀者帶來視覺的震撼,喚起讀者在記憶中抹不去的印記。
故宮給了我文化滋養,給了我藝術感染力。在我的攝影生涯中,我要為弘揚故宮的文化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出自己的貢獻。
致敬!故宮。
成貴民對畫面形式感的探索從一開始就是和各種新的表現技法和技巧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你很快就會發現,他的唯美由于融入了大量全新的技法和技巧,因此很快就構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創意空間。而真正意義上的創意攝影,就是在沙龍攝影的基礎上將其形式的表現力從畫意向更具攝影特征方向推到極致的一種樣態。從故宮的30多年的拍攝歷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創意攝影的構成空間在稍稍遠離沙龍攝影的畫意空間之后,強調了攝影本身固有的視覺特性,在唯美的基礎上撐開了求變的大旗。因為我們必須意識到,攝影畢竟不是古典繪畫,最重要的差別也許在于前者沒有那種體現出創作過程軌跡的筆觸。在繪畫中,筆觸作為視覺要素中最基本的個性特征,把已完成的、對象化了的作品同畫家的創造性活動本身聯系起來了,從而使作品的語義有了可以理解和觸摸的細節和深度。攝影則不然,作品一旦完成便孤立化了,人的活動過程被物理、化學的反應效果所掩蓋,剩下的只有起初的意圖和最后的效果這兩極,中間被掏空了。這樣的一個真空地帶是非常難以讓人解釋的,所以創意攝影更希望借助攝影技術突飛猛進的強大后盾,以攝影的方式將畫意之色彩做得更為當代一些。或者說,對于創意攝影而言,重要的就是一個“意”,也就是盡可能將美的形式變為有意義的作品,就要把個人的觀念融入照片里。你會發現,在逐漸演進的故宮系列中,畫面中的獨特內涵逐漸變得讓人驚喜,出現值得玩味的焦點,而其間的表現手段卻往往會被無意間忽視掉,從而讓人感受到對于具有突破性的、創造性的攝影表現形態,正是將其“意”推向更高層次的助燃劑。
——林路(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攝影評論家)
(主任編輯 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