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亞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昆山 215300
數學學科需要與學生相伴多年,需要學生從中可以提升自身的思維活躍度及邏輯梳理水平。估算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內容之一,即使是日常生活也有需要進行估算的情境。不僅可以減少計算量,還能處理部分現實問題。
樹立教學目標是根據特定教學課程及內容等因素,并融合學生的實際年齡及理解水平等,形成較為符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目標。因此,在樹立目標前,教師需掌握學生對某類知識點的理解情況,并分析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以估算教學為例,做深度探究。
首先,需分析此課程的總體目標,即學生需掌握萬以內自然數,并能開展大致地估算,通過估算提高學生數感水平。而數感包含對數量關系以及計算等內容的體會。學生擁有一定程度的數感,可以更為容易地體會到數字對自己生活的價值,并能對不同情境下所蘊含的數量關系有清楚認知,對學生今后解決應用題有較大的幫助。
其次,結合估算課程的教育內容與標準等,需要學生掌握實際情境下,可以認識并能讀寫自然數,知道且可正確運用大于、等于以及小于號,借此對特定數字進行描述,以體會到數量關系,進而能給出準確估計結果。例如,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數字比較大小以及萬以內自然數,正常可以直接估算整百及整千的數字,但無法準確進行多位數的加減計算,由此便形成教學目標。
最后,需結合學生當下的特點。學習估算時,學生的年齡偏小,且屬于小學階段的中間段,個人在多個方面均有所改變。但同時也是教育的最佳階段,在個人素養及學習方面都能呈現出較好的培育效果。此階段的學生在分類及共性的問題上有較濃厚的興趣,并樂于接觸新內容,提出個人的疑問,展現出滿滿的求知欲,且容易塑性。其由原本完全接受的狀態調整到主動探求,而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對各類事物的識別效果不佳,再加上缺少實踐經驗,實際遇到的問題較多。為此,家校雙方需充分協作,確保學生可以健康成長,并在各項能力上得以合理提升[1]。
基于對影響教學目標設定的因素加以分析,了解到教師在安排估算任務及有關教學訓練期間,應當秉承的教學目標應為鞏固以往所學的兩、三位數加減法;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等,持有促使學生能準確比較特定范圍內數字的大小,進行數字的估算教學。部分教師在教學期間,教學過程及內容規劃上均無可挑剔,但可能就是因為目標缺失,造成小學生難以獨立解決部分數學問題。部分教師為使估算結果更加精確,會采取精準計算的方式處理估算問題。而此種教學處理顯然違背估算運用的意義,一味強調與精準計算結構的低誤差,卻忽視對學生在數感方面的培養,究其原因,無適宜且確定的教學目標。為此,怎樣樹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可從兩個層面入手。
一方面,結合實際學情。在現如今的教學規劃中,明確指出需開展前期分析,明確學情為執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保障。而現實操作期間,部分教師在此層面的考慮欠佳,也極少注重對不同年齡學生的探析,由此使得最終呈現的效果有所缺失。所以,教師在樹立教學目標時,需注重學情分析,而非表面闡述,應當結合當下學生已知的內容和實際能施展的程度,鞏固舊知的同時,強化和新內容的銜接性。
另一方面,需要基于教學內容本身。教師一般會在針對某單元內容加以規劃設計期間,包含部分具有銜接性的知識,要求教學目標樹立的精準性,涵蓋的內容及因素也更為廣泛。目標設定需根據內容的銜接程度進行設計時,需要注重教學整個環節的規劃,整體性更為明顯。在估算教學過程中,若僅是針對整百類的數字進行估算,從十以內上升至五十以內乃至千以內的整數計算,在學習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實際估算的數字也會隨之變大。數學和其他學習不同,其內在的邏輯性更為明確,因此,知識的銜接性極為關鍵,若教學目標的樹立并不適宜或界限模糊,造成開展的環節內容不合理,也難以達到理想化的成效,甚至會造成知識點錯亂的問題,抑制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例如,500-398與100比較大小,正常根據估算的方式,前者是等于后者的,但教師若以精確的計算理念講解該問題,則會演變成500-400,等于100,但由于398不到400,,因此,估算減去的數字偏大,得到的精確值是大于估算結果的,最終的比較結果應是前者大于后者。
按照上述教學目標的樹立,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合理開展教學活動。以整百數字為例,首先需確定估數的準確性,比如397、405、398,均應估成400,而703則估算成700。其次,開展估數的計算,700-400=300,700+400=1100,最終得到的估算結果便是等號右側的數字。最后,基于估算的前提下,比較實際計算結果和估算值。其一,397以及398對比400,分別加上3和2,所以最終估算結果的差值減小,估算值和精確值相比偏小。其二,703相較700減小3,但397卻增加3,相互抵消,最后的估算值和準確值相等。
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存在理解問題的通常發生在最后一步,考慮的內容較多,數字的變化方向不同。為保障學生可以理解,教師在掌握基本學情的前提下,可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首先,強調估算。此項教學活動中,需要學生知道湊整的處理方式,借助比較大小強化學生的數感。現實估算時,教師需培養學生根據給定數字,可以獨立并正確判斷如何湊整,由此形成估算方向,為下一步思考做好鋪墊。其次,注重估算過程。該數學問題通常由生活應用中提取出來,因此,教學期間不應僅考慮對數字本身的估計,還應合理構建情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并識別在何種情況下運用估算。采取合適的估算手段,并鼓勵學生以個人的語言表述方式描述整個估算過程。教師需注意估算并非精確計算,誤差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學生描述合理,教師應當進行鼓勵。而學生獨立估算期間,通過數據比對,使其對估算意義有更深刻地體會,并明確估算的程序。最后,對估算值的評價[2]。經過估算的結果和算式實際結果可能存在偏差,而此處的評價并非錯和對,而是和精確結果直接的差值是否接近。換言之,估算得到的數據僅為近似值,所以,僅能評價其精確度。此處主要為使學生清楚在何種情境下,應當使用估算,并確保結果的精度。
小學生在估算意識上有所缺失,日常做題時基本會直接選擇精確計算來得到結果,甚至對估算手段本身存有疑慮,造成估算方向的確定不合理。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強化其該手段的應用能力,并使學生具備正確的理念,對數字形成綜合性地識別。為使學生形成估算意識,認識到此種計算方式的價值。例如,課堂上,教師可將所有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面對相同的題目進行計算,分別使用估算和常規計算的方式。58+53+62算式中,估算的一組,將三個湊整為60、50以及60,相加的結果是170,而精確計算的結果是173。二者相差不大,同時估算方式的計算量更少,促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便利性。
估算能力有限也是小學生極少應用估算的重要因素。為此,課堂上教師應注重所講解的估算方法多樣性,且還需聯系生活場景及課后習題方面。估算方式包括四舍五入、整數等,教師需細致講解估算方式,并引導其獨立探索,以起到鍛煉思維的作用。比如加減法中,便可應用四舍五入的數字處理方式,56可估成60,44則可估成40。而整數處理則可應用在小數及分數運算中,3.95可看作4進行計算,由此減少計算量。
基于上述兩個步驟的達成,需配以后續的習題訓練,鞏固知識,以更為靈活地運用估算方式。通過訓練進一步強化能力,逐漸提升數學能力。對此,教師同樣可采用分組教學法,面對同一題目,各組成員根據個人意愿選擇估算方式,并對比不同估算方式下的估算值差,展開交流,使學生可以了解到同學的思考方向,由此擴展自身的思索角度[3]。同時打造虛擬生活場景也能達到訓練的效果,帶領學生進入“超市”,挑選自己喜愛的物品,教師可作為售貨員,學生挑選好物品后可到“收銀臺結賬”。每位學生手中有數量不等的“錢”,學生需要自行估算能負擔的物品,以此展開估算訓練。
現如今,教師能借助的講解方式較多,要求讓小學生對估算有清楚地認識,并具備靈活運用的能力,需要利用常規講解及訓練。最重要的是,教師應當樹立明確且正確的教學目標,綜合設計估算內容及過程,以保證基本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