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冀中能源井礦集團新能源事業部,河北 石家莊 050100)
信息碎片化時代下,以網絡平臺、移動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在沖擊著傳統主流媒體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影響著受眾對宣傳媒介的喜好和選擇。作為肩負思想導向任務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國有建筑施工企業宣傳部門,如何推進媒體融合、擴大宣傳工作的接受度和覆蓋面,是當下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新媒體”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發表了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首次提出newmedia(新媒體)一詞。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新的內涵,也進一步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形態。科普中國·科學百科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即時通信、網絡視頻(含短視頻)是目前國內用戶規模、使用率最高的兩類應用。本文探討的新媒體,主要指的是國內主流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即時通信、網絡視頻傳播形態的頭部新媒體。
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也是企業開展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必須掌握輿論主導權。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是形成輿論以及引導輿論的一項寶貴資源,披露和傳播這些信息對于新媒體的影響是直接且深刻的。企業在開展宣傳工作的過程中,應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具體工作中,導向要明確,抓住關鍵,積極主動的參加各項工作,確保基調的鮮明;還應積極轉變以往的工作理念,對工作方式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改進,強化自身的形象意識,對整體策劃予以高度重視,促進企業應對輿論能力的整體提升,牢牢把握住輿論導向的主動權,為企業創造和諧有序的輿論環境,推動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企業宣傳如果采用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的“硬宣傳”,常常會誘發受眾的心理排斥,而要消除相駁性就要逐漸向“受眾意識”靠攏。企業采用“軟宣傳”方式,把內容與宣傳完美結合,把企業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在末尾點明主題、升華主旨,使受眾走進提前設定的“思維圈”,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宣傳效果。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零門檻的創作平臺使得短視頻APP等新媒體誕生了一種現象級特點,一個制作精妙的短視頻往往在短時間內就會引起大量的模仿,相同的背景音樂、相似的視頻內容、相仿的創作方式,一時間成為網絡熱點。一些國有建筑施工企業官方媒體利用熱點進行創作,將企業價值理念植入“寓教于樂”的“軟宣傳”之中,讓人眼前一亮,不但消除了宣傳主體與受眾的隔閡,并且由于利用雙向互動功能大大提升了宣傳的影響力和傳播度。在短視頻APP紅火之時,許多官方媒體紛紛進入,收獲了大批粉絲。
如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壯大,網民也越來越多,且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網絡空間治理也越來越顯得重要和緊迫。在加強新媒體空間治理中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改變過去黨政部門“應急— —懲處”式的管理體制,構建相適應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模式,實現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實現網絡宣傳思想工作流程的重塑與再造。做好配套措施和技術支持與保障,樹立網上網下一體化治理理念,推動各級部門密切配合,構建上下貫通、橫向協同的網絡綜合治理機制。做好制度頂層設計,更要處理好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從而形成媒體資源集約、結構更加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媒體傳播格局和體系。
新媒體相對傳統媒體,對企業宣傳人員各方面的素質要求更高了,不僅要能掌握宣傳文案的編寫、照片和視頻的拍攝、后期的剪輯制作等多種傳統媒體宣傳技能,還要掌握網絡傳播理論,具備運營新媒體的知識。目前,很多企業都設置了品牌宣傳部門或專職宣傳崗位,大多由企業內部員工負責新媒體宣傳。企業內部員工固然具有熟知企業情況的優勢,但如果該崗位人員未曾接受過新媒體運營的專業和系統培訓,未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特點、嫻熟使用新媒體,并根據輿論動態及時、動態調整運用宣傳策略,最終必然會使宣傳效果打折扣。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也各有其優勢和弊端,因此,企業進行宣傳工作時,要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兩種不同媒體平臺的優勢,從而達到樹立企業形象,提升企業品牌的宣傳作用。企業在進行宣傳準備工作時,要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缺點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診斷,然后,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
綜上所述,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企業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認識到新媒體在企業宣傳思想工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對新媒體進行積極的研究和應用,將新媒體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不斷提升企業宣傳思想工作的成效,促進企業內部凝聚力的不斷提高,全身心的投入到企業的發展建設工作中,推動企業的長效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