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新波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加強西部大開發是我國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戰略性計劃。當前階段,由于西部地區地理位置與人口素質等方面原因,導致西部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仍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西部農村的反貧困治理力度,改變西部農村經濟發展遲滯的現狀,加快速度實現中國西部吸取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促進西部各民族的繁榮發展,提高西部地區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性,進而帶動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為提高西部農村地區反貧困治理的有效性,需要立足于西部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強化對該地區的反貧困實踐,逐步緩解與消除西部農村的貧困現象。首先,政府需要對該地區的人口結構變化情況進行掌握與分析,實行開發性與救濟性扶貧、移民性與生態扶貧有效結合,有效改善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與文化落后的現象,并將改造地區生產經營情況、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心理觀念作為主要任務。全面落實反貧困計劃,有效推動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打通信息交流渠道,改善地區社會發展環境,提高西部農村地區人民的知識文化水平,不斷挖掘貧困人口的內在潛能,實現西部農村地區物質與精神的雙向脫貧。
農村地區一直以來都是西部地區的貧困集中區域,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該地區的資金扶持力度,將扶貧計劃面向整個農村地區,實現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及產業化扶貧等工程,有效改善西部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將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貧困人群作為重點開發扶貧對象,為其提供就業培訓和就業服務的機會,幫助其以自身的勞動改善家庭的生活狀況。對于生活在較為惡劣環境的貧困人口,以簡單的再生產改變傳統的畜牧業,實現農牧民人口的轉移。對于完全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政府需要完善與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為拉動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重點發展該地區的特色產業,充分開發與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全面落實西部農村地區的反貧困戰略。通過對西部地區的畜牧業、蔬菜水果種植業、林木業等產品的開發,實現農牧產品的深加工,發展民族手工業以及礦產業。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需要注重對市場風險的預估與防范,政府需要針對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保證農民的經濟效益。其次,重點強化社會服務力度,有效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西部地區由于自然生態環境較為惡劣,導致該地區人口的生活存在看病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強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社會服務環境,為該地區的人口創造更為有利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有效提升該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口的知識文化水平對于發展地方經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該地區人口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西部農村人口的整體教育水平。優化與調整教育結構,全面落實基礎教育,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文化教育的力度,開發出適合西部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時,加強對該地區青壯年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為其創造就業和重新擇業的條件。西部地區的扶貧計劃需要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結合,政府要依據市場環境的變化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實現西部農村地區原生態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促進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統一的發展。此外,將扶貧計劃與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升人口質量有效結合,嚴格落實與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加大地區醫療衛生機構與設施的建立與完善,為產婦和嬰兒提供免費的接生與免疫服務,為貧困人口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逐步提升貧困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
國家現行的扶貧政策通常加工資金直接劃撥到各縣,但由于西部地區農村并不是所有人口都是貧困人口,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民的收入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性,如果資金的管理缺乏有效性則容易導致資金流向非貧困人口,而使真正的貧困人口得不到應有的救助。因此,國家需要調整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強化對扶貧資金的監督與管理力度,避免資金挪用和占用現象。強化對申報和審批程序的管理,建立西部農村貧困人口檔案,將扶貧資金直接下發至貧困人口賬戶。資金投放后需要對扶貧項目的效果進行監督與評價,保證扶貧資金真正發揮其價值。此外,政府需要發揮組織帶動作用,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西部農村地區的扶貧項目中來,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開發與投資環境,豐富該地區的產業層次結構,有效推動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我國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仍面臨著諸多困境,受到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導致社會經濟發展效率低下。因此,國家需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經濟開發的扶持力度,依據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扶貧制度進行有效調整,注重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強化社會服務,提供教育培訓力度,進而逐步消除我國西部農村的貧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