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建業 馬小改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能夠凝聚成為一種十分穩定的結構,該結構能夠傳承過去的經典,也能夠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適應于時代發展的文化積淀。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我們進行文化建設就是要這種共同的民族文化信仰結構更加穩定,從而為美麗鄉村與特色小鎮建設提供無可替代的內在動力。
傳統文化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一個民族多年來社會生產活動中創造和傳承的精神文明和意識形態。美麗鄉村建設歸根結底是人的建設,沒有文化支撐的美麗鄉村,只是一座缺乏根基的大樓,經濟附加值越大,越容易崩塌。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各種文化元素能夠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足以支撐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任何壓力。因此,深耕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有利于強化人民群眾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提高民族文化軟實力,這是美麗鄉村建設乃至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石。
特色小鎮的民俗文化凝聚力,是在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體制再創新過程中,把來自四面八方的各個創業創新主體的特殊“關注點”、“興趣點”聯結,凝聚到全體小鎮居民共同“相關點”基礎上形成的,是在既吸納、融合又超越各個行為主體的特殊“意義系統”、“民俗文化背景”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共享的、融合的民俗文化凝聚力。為滿足各主體的利益需求,同時滿足特色小鎮產業定位明確、文化內涵豐富的“產、城、人、文”于一體的建設需求,我們需要依托文化對人們心靈的感召作用,將各個利益主體的需求統一起來,形成一種向心力,通過傳統文化這一精神紐帶,喚醒農民的懷鄉情結,凝聚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展文化自覺,積極主動的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為特色小鎮的建設凝聚一種高度粘合、勇于創新的精神力量。
文化資源可謂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有了文化的填充,鄉村建設才能展現文化生態的形象和格局,才能將鄉村建設成為美麗與內涵兼具的個性文化村落。與城市文明不同,鄉村文化更具多樣性和傳承性。河北省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大省,包含各種民俗風情、傳統手工業、紅色文化以及非遺文化資源。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歷史記憶與人文景觀,根據村落自身的文化資源和歷史背景,在對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挖掘文化生態價值,突出當地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與魅力,建設有歷史、有文化、有特點的美麗鄉村,能夠有效避免“千村一面”的現象出現。
特色小鎮建設的重點在“特色”,傳統文化的獨特性是構建特色小鎮之“特色”的重要基礎,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要把文化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夠極大的豐富特色小鎮的文化內涵,整合當地鄉土文化資源,并將其植入特色小鎮建設,將當地自然景觀外的在視覺體驗與鄉土文化的內在精神感受融合在一起,把抽象的傳統文化外化為具體的形式,直觀的展現出來,使之成為特色小鎮建設最重要的資本,對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意義重大。
在當今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商品開始植入文化元素。樸實的鄉土文化于消費者而言,具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文化產業的構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這種物化了的傳統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將農村豐富的物產與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綜合調控鄉村產業結構,打造獨具特色的產業品牌,就能夠有效提高鄉村經濟產業的競爭力,并且產品所蘊含的文化因素與其產生經濟價值成正比,產品與當地特色文化的貼合度越高,其經濟價值就會越大。所以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傳統文化與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走文化資源市場化的道路,為經濟活動增添文化內涵。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產品的文化特色是贏得市場的最大優勢,特色小鎮建設必須重視傳統文化與當地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深入衣、食、住、行、游、娛、購各個方面,經過商業化運作,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資本,推動小鎮特色產業發展,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有力驅動。這就要求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與當地特色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同時,文化產業與當地特色產業的融合,并非簡單的相加,而是在碰撞過程中會產生1+1〉2的新質。新的衍生品不單純體現為具有文化屬性的商品,還具有轉型升級的創新屬性,能夠影響、帶動其他相關領域的發展、改革,繼而重新為其他產業重新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形成良性循環。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歷程中積淀而成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任何民族的特殊文化符號,傳統農業社會孕育著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這些文化反映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價值觀念和認知方式。每一個地域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過程,就是喚起人們鄉土記憶的過程,這些獨特的文化符號是發展地區產業、文化特色的表達方式,因此,堅守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對美麗鄉村與特色小鎮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