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秦淑怡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關于核心素養的概念,筆者更贊同石中英先生在《關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哲學思考》中的說法:“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另外他還提到了關于核心素養概念下的五點特征:“(一)核心素養概念是對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具體回答。(二)核心素養是學生應當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的結合體,不是某種單一素質的要求。(三)核心素養是面向全體學生提出來的,而不是面對少數學生提出來的,是所有學生應當共同具備的素養,代表了個體普遍應達到的共同必要素養,是最低共同要求。(四)核心素養,同時具有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五)核心素養具有終身發展性,也具有階段性。核心素養養區別于其他素養的最關鍵、最本質的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終身發展的。”這是核心素養的特征。
另外,石中英先生還對核心素養做出了基本的框架解釋,他說:“核心素養框架包括了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和若干具體的成就表現。三個方面,分別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六大素養是文化基礎,包括科學建設和人文底蘊,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兩個核心素養。”石中英先生對于核心素養的闡述,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認同。
“音樂素養是學習音樂的綜合素質教育,它包括音樂素質與音樂修養兩個方面。”音樂素養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速成的東西,音樂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核心素養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是處在認識世界與探尋世界規律的階段,他們與小學生相比有了對世界更深層次的認識,但有一些想法還不夠成熟,對世界的認識還沒有成型,此時正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年版本)》中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作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主題詞。其代表了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根本性、關鍵性要素。音樂教育的核心素養在于培養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此階段的中學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程度的進步,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與藝術內涵。
學校中的各種藝術實踐的開展要遵循,多發展多參與的原則。藝術不是針對于藝術特長生的專業指導,而是面向于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藝術實踐活動一定要避免形式化的教學,給與更多同學們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同學們更廣的舞臺,化被動參加為主動學習,使大多數同學能夠參加,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水平。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理解能力都不同。他們的生活經歷、專業和知識閱歷和藝術實踐水平各不相同,這也就造就了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也不同。作為教師來說,忽視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或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都是一種對學生不平等的教育,教師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對于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學生要同樣的耐心。
教師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直接關系到了學生學習的水平。因此作為音樂教師,應該不斷學習音樂知識和專業素養,與時俱進,在教學生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為在音樂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奠定基礎。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本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榜樣示范作用,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在教學中的話語權。若是做不到基本的專業要求,則是誤人子弟,將學生引入歧途,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
音樂的課堂是生動的課堂、靈動的課堂,不是死板的課堂、單一的課堂。音樂的課堂本身是活躍的、有生命力的,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課,單一灌輸式講課已經不能夠滿足音樂課堂的特殊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多媒體手段來展開、輔助教學。音樂課采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更好的呈現音樂作品的相關內容,比如創作背景、有趣的音樂家故事,既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又能夠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賞析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
音樂是一種源自生活的藝術,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音樂是生活的美好表現,《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教育要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空洞地灌輸音樂”。把音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音樂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把音樂運用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