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
(北京服裝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29)
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造就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高校要遵循教育規律,要有中國特色,指出了高校辦學的關鍵問題。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藝工融合為主特色鮮明的教學應用型學院,一直致力于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藝術設計的本質就是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是設計者表現力、感知力、想象力的綜合體現。長期以來,紡織品設計專業普遍存在照本宣科式教學,導致了學生思維不發散,創意難找靈感,學習缺少興趣,實踐欠缺能力等問題。針對這樣問題,該專業在近幾年開始采取一系列舉措嘗試開放式教學,比如:設立了“X 工作室”、推出工作營課程等。通過三年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營造創新教育環境,該專業走出了一條開放式教學之路,老師專業水平整體有了較大提升,學生創新思維有了較大改觀,尤其該專業年度畢業展已成為學院一張“名片”,在國內紡織品設計領域有了較大影響力。
學院提出了“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愿景規劃,對紡織品設計專業來說,就是要緊跟國際潮流,堅持開門辦學、開放辦學,加力對外合作辦學與交流,讓學生“睜眼看世界”,努力與國際教育接軌,營造良好的教風和學風,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切實提高本專業的軟實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紡織品設計專業聘請外國知名教授,全職擔任了服飾面料設計、設計思維系統性訓練、紡織品流行趨勢研究、消費者生活方式研究、藝術纖維設計等課程教學;多次邀請外國知名專家教授來講座和學術交流,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引進了國外藝術設計先進的啟發式教學,已經固化為“C-R-P-P”(Concept,Research,Process,Product 的簡稱)教學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圍繞主題系統化設計,從選定設計主題到最終形成產品每一步都環環相扣。主題來源于生活,概念來源于思考,設計要在深入調研和思考之后來選定主題,改變了以往確定主題去收集素材的做法,這樣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主題的意義,學生在這過程中會有一個sketchbook 隨時記錄所想和所看到的,在后來的步驟中不斷去豐富自己的sketchbook。確定主題后,需要對主題的內容進一步研究,重點研究主題圖案表現方式、消費群體生活方式、制作工藝和可實施性等。進入設計實踐過程,要讓學生嘗試在不同材料上的應用效果,尋找作品主題最佳表現形式,通過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來驗證作品與初步設計思路吻合程度。
藝術設計學是一門兼具時尚性、創新性和全球性的學科,它要求設計師擁有國際化的前沿視野。社會經濟的全球一體化進程為我國藝術設計專業發展提供了很好機遇,加強與國外藝術學府的交流,吸取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和成功教學經驗,以準確分析和把握行業發展的趨勢,對國內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紡織品設計專業陸續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南安普頓大學等引進國外留學青年教師,大大優化了師資隊伍。特別是對外派交流學習老師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回國后要專題匯報,通過交流活動的形式談學習的感受和收獲,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發揮外出學習的輻射效應,實現師資隊伍資源共享、共同提高。只有老師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才能培養具有國際化的學生。通過引進國外留學青年教師,引入了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回了一些典型教學案例,讓先進的教育方法走進了課堂,使學生在設計思維理念上不落于國外。
該專業自2014 年以來大力發展與國際學校建立合作與交流,目前與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等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學生回國后,組織了學習交流匯報和學習成果展,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出國的學生體驗到國際水平,同時讓國內的學生感受到本專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對于在國外學習的學生,要求與國內老師和同學保持密切聯系,通過他們讓國內師生及時掌握了國際流行趨勢和發展動態,這樣大大增加學生的國際經驗,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藝術設計教學鼓勵學生參加各項比賽和組織舉辦作品展覽,作品展覽既是輔助老師教學的有效方式,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環節的落地方式。通過這種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興趣、開發創造潛能、激發創新精神,真正達到“學有所用,教有所獲,校有所強”。
學生設計作品參加比賽帶目的性很強的學習過程。該專業把學生設計作品參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充分利用了學生在參賽過程會比平時做作業更仔細、更投入、更主動和同學老師交流探討的特點,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老師嚴格按大賽的規格、要求加強指導,嚴密組織,注重引導和激勵,充分調動設計思維,讓學生以非常認真的態度投入到藝術設計創作過程中,廣泛收集跟參賽作品有關的信息內容來完成作品的創意,確保每次參賽作品達到師生最滿意的程度。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近年該專業在各項國家級、部級的比賽中獲得了較好成績。
近年,該專業畢業展已成為藝術設計學院的亮點和焦點。每一屆畢業展都會吸引業內人士和設計師的高度關注,獲得兄弟院校和行業的高度贊譽,甚至一度被該領域同行業評為“國內水準最高的畢業設計”。之所以取得如此好效果,關鍵是畢業展把好了“三關”:一是選題審察關,畢業展從大四第一學期開始就進入籌劃階段,學生選題需要有明確的思路,從主題確定,到設計靈感的來源,到最后呈現效果都需要用圖文把思路表述出來,經過老師們認可后,才可進入設計環節。二是設計評審關,中期檢查階段主要檢查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是否偏離主題,設計所用材料和制作工藝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設計創意是否有感染力。在這階段,需要所有老師通過后,才可以進行下一步打樣,如果在中期檢查中,設計作品效果差或者學生態度不積極,將需要學生重新整理思路或者重新定主題。三是畢業合格關,在第二學期畢業展之前還需要對學生打樣作品進行檢查,同行需要更具體提出各自的展覽方案,如果在這個環節還有學生作品不通過,將意味著他不能參與畢業展。在這三次檢查中,學生有2 次檢查不合格的將不能畢業。正因為有這么嚴格的檢查和監督,確保紡織品設計畢業展水準一年比一年好。
從2014 年開始,該專業鼓勵老師開設展覽課程,專業課程展涉及圖案設計,面料設計,纖維藝術,大賽作品展以及織花,印花和染花等。在課程展覽前,老師會明確該課程提交作品,參展要求。通過這種展覽的形式,一方面,給學生樹立了目標,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自己的作品要在公眾面前登臺亮相,粗制濫造不可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師和學生團結協作和良好互動,在展覽籌辦與組織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作品是主角,老師更多是扮演著“領路人”的角色,圍繞同一主題通盤考慮,既要考慮單個作品的表現力,還要顧及作品展的整體效果。
實踐教學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經驗,而我國以往該專業同學腦子積累素材比較少、動手能力比較弱。這就需要打開學校與社會的“墻壁”,通過采風、實習、調研等形式,讓學生走到自然、走入企業,為設計積累素材,累積經驗。
針對學生藝術創作過程中社會經驗少、社會感知弱、腦子里缺乏素材等問題,該專業每年開設一次戶外采風課程。通過嚴密組織采風,幫助學生快速積累素材和尋找靈感,比如:世界非遺文化安徽宏村、木雕樓、牌坊、徽派建筑等等大量的人文文化給學生創造帶來較多靈感。又比如:貴州、云南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刺繡、蠟染、扎染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很有感染力,這些都是在學校課堂無法直接觸摸和體驗到的。近幾年很多同學從采風課程中汲取靈感,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取得較好效果,并獲得了較多獎項。比如:2016 年獲得《全國紡織品設計大賽》金獎的作品就是吸取了云南多個少數民族服飾元素,用現代藝術手段較好地融入一體而創作的作品。
中國的人文文化和自然元素藝術課堂不應局限于教材書本和固定的教室,應該走向學習多元化和多種資源科學利用。傳統的藝術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教室里完成,譬如藝術欣賞課,學生面對的是冷冰冰的教材圖片。藝術設計展覽即藝術作品直觀地呈現,無論是作品的色彩還是作品表現的材質,都是近可觸及的,再加上展覽廳特別的布置,以及藝術作品的導語說明、講解員的專業講解,濃郁的藝術氛圍必會感染學生。該專業每學期會集體組織到藝術展覽館參觀學習,同時還會及時向學生通報各種形式的藝術展信息,要求學生利用周末去參觀學習,正是通過這種藝術情境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注重的是理論學習,企業注重的是實踐操作,學生最終要找工作,迎接企業的挑選,畢業實習是畢業前接觸企業,獲取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該專業與富安娜、佳麗斯、金太陽、博洋等知名企業已形成畢業生定點實習的合作關系,每年畢業生全部安排到這些企業實習。通過直接參與企業運作過程,學習實踐知識,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理論與實踐知識都有所提高;通過近距離與企業有經驗的老員工接觸,提高了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就業和將來的工作積累了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實踐證明,學生從企業實習回學校后,他們更加懂得團隊協助精神,更加關注品牌的發展和消費人群的需求,在畢業設計中對自己設計作品也會更多考慮可行性和實用性。
藝術類學生普遍對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不夠重視,而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又是學生必備的基本功,這就需要打開教學的“墻壁”,讓課堂豐富起來,讓內容生動起來,改變以往整齊劃一教學的束縛,珍視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個性差異作為教學的基礎、起點和資源,因學而導,因勢利導,把專業基礎打牢。
紡織品設計專業在2015 年設立了 “X 工作室”。所謂“X 工作室”,就是根據專業方向劃分多個工作室,每個專業方向選一名老師做工作室負責人(課程主任),全程負責該工作室學生的專業課程系統性的規劃,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外學術活動、學科競賽、課題研究和社會實踐。當前,該專業開設了服飾面料設計工作室、生活方式與流行趨勢工作室、家紡設計與軟裝搭配工作室等,工作室特聘了部分外籍老師作為課程主任,其目的是借助于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動紡織品設計專業發展,使紡織品設計專業更加國際化。這種工作室的方式,最大好處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有了一個寬闊的平臺,課程主任與學生有了更深的互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極大地提高了自主研究的能力。
國外一流大學都非常注重通識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紡織品設計在課程上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課程構建主要以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思維的啟發為主的課程體系,增加創新課程項目和選修課程比例,這些課程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廣度和深度的有機結合,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寬松的環境,工作營課程是最成功的舉措。所謂工作營課程,就是學生通過試聽選課的一種方式,在大一第二學期末開設專業課試聽,時間為1 個月,老師所開設的所有專業課程都將在此期間內進行試講,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試聽,試聽完后再選擇專業課程。這種方式,一方面,對老師提出了很高要求,課程需要有趣味性,否則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學生不選,這門課程就開不起來;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試聽,廣泛接觸了多門課程,對其有所了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選擇了有興趣的課程和喜歡的老師。
該專業通過三年課程改革,嘗試了從教學理念、目標、環境、內容、過程和評價等方面進行開放教學,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參與熱情,學生們普遍反映較好,教學效果明顯好轉,但開放式教學仍處探索階段,在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個性,培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