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恒
(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植物組織培養》是藥品生物技術專業和園林技術專業的核心必修課之一,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該課程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對提高藥品生物技術專業和園林技術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隨著社會對專業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動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以期通過課程教學改革讓學生理實緊密結合,達到人才輸出與社會需求的接軌。
我校《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先后獲批為校級精品課程、校級“課改課程”及校級“高效課堂”課程。該課程在實踐教學改革中以本地區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針對性地進行課程內容優化、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教學實施。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教改成果。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課程學習中,學生對本課程專業知識點的學習普遍感到無所適從,對知識的多而雜表示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產生此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學校生源基礎知識薄弱,在學習上的積極性表現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當時實踐條件相對落后,很多課程無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實踐訓練,且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實習基地建設還不夠全面滿足實踐所需,因此,課程主要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訓練為輔助進行;所以,對于這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直接獲取抽象的知識難度相對較大。
課程改革前的教學主要是理論授課為主,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相對較難,無論采用何種理論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對學生產生不了很強的吸引力。以實踐為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實踐內容選擇又比較單一,缺乏一定的科學實驗創新性,實踐內容之間的關聯程度也相對較低,這些都不能很好鍛煉學生對實踐的整體把握能力;另外安排的課程實踐其趣味性不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和挑戰也表現不足;還有前幾年校企合作也不夠深入,實習基地建設也不充分,專業對口率又低,這些都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生產鍛煉,導致了《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課程的趣味性降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無法把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鍛煉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學生中產生 “眼高手低”的現象比較嚴重,課程教學沒有也達到目的。
課程改革前,我校藥品生物技術和園林技術兩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與現實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專業人才培養標準中注重理論課程內容學習過多、實踐訓練要求較少,而社會組培企業對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人才的需求更多體現在“理論夠用、實踐能力更強”方面上,要求組培專業技術人才實踐動手能力要足夠強,這樣才能避免因材料浪費而造成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的可能。因此,當時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專業人才標準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組培企業對生產實踐技術人才的高標準需求,課程改革必須進行才能更好培養出符合本地區組培企業所需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為了充分體現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滿足社會組培企業對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著“理論夠用、技術實用”的原則,進行了課程校企深度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共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實踐基地,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實踐訓練主導地位、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具體如下:
打破原有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刪除難度比較大的課程內容,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需求,校企聯合共同精心篩選打造了“組織培養用具消毒與使用”“培養基配置與滅菌”“植物離體根的誘導培養”“葉片的愈傷組織誘導培養”“腋芽的培養”“植物器官培養”“細胞分離與原生質體培養”“愈傷組織分化培養”“馴化與移栽技術”“工廠組培苗木生產實踐”10 個模塊化教學項目內容,這些教學內容依據組培企業實際生產項目為基礎,按照組培企業產品的生產標準和要求進行定制,把植物組織培養的知識點和實踐技術全部融合在其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與實踐完成教學項目內容的任務后,就能達到社會組培企業的用人需求標準。
課程以模塊化教學項目進行課堂教學,與組培企業深度合作,共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基地,以企業實際生產過程為依托,共同開發課程上述10 項實踐教學項目。
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校企雙教師指導進行實踐教學。通過課前布置與分解任務,要求學生主動搜尋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踐技術路線和編寫技術要點,積極與指導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形成可執行的實踐技術預備方案;課中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動手訓練為主導進行實踐訓練,同時強化課程中的問題討論、答疑、問題處理能力鍛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的落實與實施,嚴格遵守植物組織培養操作技術標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課后及時進行經驗總結和存在問題的分析,以小組為單位輪班觀察記錄培養材料生長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加強校企合作,根據課程改革學習要求和組培企業實際生產所需,組織學生進入校企合作的組培企業里參加實際生產任務鍛煉,以任務驅動的模式促使學生提前對生產崗位進行體驗,突出對學生組培技能的實踐訓練和鍛煉,改變傳統實訓教學與生產實際聯系不緊,缺乏方法、技能、層次的連貫性、系統性問題,實現校企生“三贏”的目的。
在課程模塊化教學的基礎上,打破原有的教師單向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傳統教學方式,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方法,把每個模塊化教學項目都打造成小型科研項目。在模塊教學項目的要求條件下,各小組內部成員分工合作、相互協助完成各項資料的搜集、整理與編制,完成小型科研項目的生產實踐、過程控制、結果處理、經驗總結與交流等;變課堂教學為實踐技術交流沙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考試改革改變了以往不重過程只重結果的考核方式,確定了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并重的考試方式,即每個項目環節都是考核點,每項實踐過程都記載考核中。每個模塊教學項目考核均從學生接收任務開始,到項目完成結束執行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記載。考核內容不僅體現在對每名學生實踐技術訓練的關鍵點考核,還增加了對每名學生的團隊協作、語言表達、實踐積極性、問題與討論等方面的考核項目。所有模塊教學項目的考核均記錄在案,作為該課程中每名學生綜合考核結果的依據。
課程綜合考核分數以每名學生每個模塊教學項目的積分數為基礎進行計算和累加而成,其中每個模塊教學項目積分數為滿分10 分計,單項目考核積分累計達到6 分及以上為單項考核及格;綜合考核積分數為100 分制計,綜合考核積分數達70分以下為不及格,70 分至80 分為及格,80 分至90 分為良好,90 分至100 分為優秀。
通過近十年時間的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改革探索,目前,《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形成了較符合本地區社會組培企業所需人才標準的課程教學模式,受到了學校和社會組培企業的良好評價,改革后的課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和課程實踐的創新性,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組培企業聯合共同篩選和編寫課程實踐內容,更好地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術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深化了校企合作,共建產教研一體化的實訓生產基地,滿足了生產和教學所需;積極打造服務于本地區組培企業的植物組織培養特色專業課程,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不錯的課改效果,在校內外都取得了良好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