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桐浩 李炎 曹芳芳 董海燕
(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50000)
改革創新,無疑是推進醫養結合體制的重要方法。既要結合老齡化特點對現行的養老和醫療體制做出一些實質性的改革與創新,也要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把工作效率放在首位,還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此外,也需要培育一支專業化水平高的隊伍,讓更多具有專業化水平的人員進入到醫養結合行列,確保不因為專業人員不夠而影響推進速度,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根據人口年齡調查數據顯示,我國1999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總人口的10%,2017年年底提高到17.4%。而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老年人將高達28.5%,超過3.4億人;而到2050年,將達35.1%,超過4.4億。由此可見,現如今在人口基數龐大,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的中國,養老問題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阻礙,如何解決龐大數量的老年人群體的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是我國能否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關鍵。與此同時,經過發達國家數十年探索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能夠合理的配置養老及醫療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也能滿足老年群體養老和就醫的雙重需求,促進健康老齡化的發展,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數。
所謂醫養結合,就是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是以老年人的切身養老需求為基礎,將老年人的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位,有效解決了老年人養老和醫療兩大問題,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利益。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還可以減輕老年人家屬的經濟負擔,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醫養結合已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截至目前,我國共有近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的超過2萬家。在廣州、深圳等試點地區,養老機構基本上都開始建設和發展醫養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比如為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以養為主”的健康養老專業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持續照料和服務。還有一些試點地區的醫養結合以養為主,健康療養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切實做到讓老年人“老有所依”和“老有所醫”。
強化統籌協調。建立醫養護融合健康老齡化領導小組,統籌衛生、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民政、財政、人力社保、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體育、中醫藥管理、殘聯、老齡等部門的協調合作,共同為實現健康老齡化規劃目標提供支持。推行多元服務。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層分類的健康老齡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和完善家庭醫生與居家老人簽約服務制度,探索建立緊密型醫養護聯合體。二級以上醫院選派醫療團隊,定期到養老機構提供巡診醫療、健康管理等服務,開展康復病床、雙向轉診、急診急救等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家庭簽約醫生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慢病管理和醫療服務。規范服務標準。明確“醫”“養”“護”之間的基本關系和基本界限,建設多元化服務標準體系。
目前國家為老年人服務機構,特別是基層服務機構,專業人員鳳毛麟角,非常稀有。服務人員多數是沒有經過專業培養的中年人。要搞好“醫養結合”,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必須多渠道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要珍惜高等院校特設專科培養的人才,要像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那樣,提高他們的待遇,在生活、職稱等各方面關心他們,千方百計留住人才。
從發達國家的“醫養模式”的資金來源上來看其具有多元化籌資的特征,以丹麥、英國為例,它們的養老資金主要來自國家預算,而德國、盧森堡、日本等國都是以社會保險金籌資作為養老服務籌資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在醫養結合模式下的中國,想要確保“醫養結合”模式的長期健康發展,構建一個健康、多元化的長效籌資機制,必須有一個長期有效的資金來源:一是可以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方式進行融資;二是可以鼓勵民營醫養結合機構,給予相應的補貼以及政策扶持,建立起完善的醫療保險金制度,利用這種方式,使醫療與養老更加有效地整合。
傳統“獨居式”家庭養老模式,難以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要求,老年群體基數大、慢性疾病多、醫行護理條件不達標等,成為城鎮醫療與養老面臨的重要難題。自國務院2013年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各地區在“醫養結合”健康養老理念指導下,融合養老院、醫療護理機構的養護資源,強化對老年群體的綜合養老看護、醫療護理服務,提升城鎮居民養老的醫療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