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云南省圖書館,云南 昆明 650032)
民族古籍的保護與修復工作起步相當晚, 目前發展狀況也很不容樂觀。在這里, 特別要向廣大關心古籍事業的人士發出呼吁: 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是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屬于全人類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如不盡快搶救, 它們將很快在地球上消失。保護整理我國古籍, 必須是漢文古籍和少數民族古籍齊頭并進, 相得益彰, 而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各民族古籍都得到很好的保護整理與開發, 我們的民族文化事業才能真正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隨著民族古籍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的不斷深入,民族古籍的研究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無論從國內外召開的一些學術會議來看, 還是從國家和地方科研課題立項方面, 以及報刊雜志發表的研究論文和反映在一些網站的內容來看, 圍繞民族古籍整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這些成就的取得, 不僅對于促進民族古籍保護開發利用各項工作任務的貫徹落實, 充分發揮民族古籍資源巨大的潛在價值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而且對于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民族古籍的管理體制直接影響民族古籍的保護問題。目前, 我國收藏和保存民族古籍的機構和組織比較復雜。民族古籍不僅在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科研單位及寺院里有收藏, 還有相當一部分收藏在各地的民委古籍辦、民族語言工作委員會和文化局、編譯局等。這種收藏布局顯然不利于民族古籍的保護與開發, 不利于民族古籍的科學管理,更不利于民族古籍的統一規劃和民族古籍事業的長久發展。但是, 根據我國目前情況, 不可能成立單獨的民族古籍保護機構, 所以要在現有條件下對收藏民族古籍的部門賦予新的職能, 負責對民族古籍進行收集、整理、保護工作。
少數民族古籍保護中出現的這種塊狀分割、政出多頭的現狀必須改變, 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國家民委古籍辦或文化宣傳司應制定相應政策,督促、指導、檢查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工作, 協調各個收藏機構的關系,制定保護少數民族古籍的戰略規劃, 為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開發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并且在新技術應用和資金投人上有所保障。民族地區古籍辦和具有收藏能力的圖書館應相互協作, 進行資源整合、優勢集中,不具備收藏條件的機構和圖書館應將所收藏的古籍集中到有條件的收藏機構和圖書館, 摒棄那些視少數民族古籍為“私有”財產的本位主義錯誤觀念, 共同為保護少數民族古籍建言獻策。
鑒于少數民族古籍散存民間的嚴重現實, 搶救和搜集少數民族古籍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搶救和搜集少數民族古籍的活動中, 各級政府和各收藏機構要通力合作, 在搜集書面古籍方面圖書館應集中自身的力量、資金和優勢, 加大搜集力度, 盡最大的可能使少數民族書面古籍得到集中收藏, 改善少數民族古籍的收藏環境, 真正擔負起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職責和使命。在搶救少數民族口碑古籍方面, 各地民委和民族古籍辦則應發揮人員優勢, 組織人力、集中資金, 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那些最薄弱、最緊要的少數民族口碑古籍作為突破口。少數民族古籍是人類文化的遺產, 無論是圖書館還是民委古籍辦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其進行搜集和搶救, 但各級組織的力量必定有它的局限性, 在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古籍時必須做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
在古籍保護方面,各級人民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盡其所能,撥出專項資金,支持民族古籍保護工作。但由于財力有限,國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用于民族古籍保護。在這種情況下,要完全依靠國家和政府的資金來解決這方面經費短缺的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民族古籍保護工作中要不等不靠,充分發揮各種優勢,建立有效的古籍保護經費保障機制。爭取中央財政的支持,帶動地方各級財政加大投入的同時,要廣開渠道,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參與。針對目前對古籍修復投資非常少的狀況為了更好地保護古籍并使其得到最好的修復,可以發動全社會的民眾像認養大熊貓一般“終身認養”古籍,捐助古籍從發現、修復到保存全過程所需要的充足的資金支持。
保護技術的應用和研究是保護少數民族古籍工作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保護技術和措施應用是否得當, 應用程度如何直接關系到古籍的使用壽命。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技術的應用和研究極其落后,甚至連已被普遍應用的保護技術都沒有被有效地使用, 更談不上縮微照相、光盤存儲及數字化等先進技術。因此, 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技術的應用和研究, 具體保護技術應包括藏書環境的優化、溫濕度的控制、消毒技術、修復技術以及數字化處理等等。對這些技術的應用和研究,要視環境、南北方地理位置和資金條件的差異區別對待, 并制定相應的保護少數民族古籍的計劃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