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小沙江鎮龍坪完全小學,湖南 邵陽 422200)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多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將課本中的數學理論知識,通過總結以授課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加以記憶來應對考試,這樣的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數學化”,是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現代數學教學應當以數學能力提升為目標,以學生為課堂的主導,將數學教學思想放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滲透,鼓勵學生通過數學思想方法,自主解決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實現能力的提升。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化”,是一種慣性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能夠自動想到解決方法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取決于教師在提倡教學工作中的不斷滲透,不斷培養,“數學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并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通過數學思維方法解決了數學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更加加深,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習效果也不斷增加。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化”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乃至其他學科的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過往的學習模式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都是通過教師在課堂的直接教學,教師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總結為結論直接教授給學生,學生為應付考試,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然而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究竟是否真的理解、理解了多少、學生是否具備將理論知識進行運用的能力,這些才是真正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核心因素所在。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當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通過理論知識,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最終促成實踐中的運用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踐行“數學化”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在提倡的教學工作中,采用多元化的手段為學生打造不同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情境教學、問題是教學、互動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將課本中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以更加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學生傳達,同時通過建立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改變學生過往對數學學習的刻板印象,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積極表達,主動探索;還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帶入課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減法(三)》一課的教學中,在開展本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情境教學與游戲教學的形式,以“超市購物”作為教學情境,通過給學生提供一些物品和購物玩具作為教具,由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將貨幣的使用和100以內的加減法的運算題目融入購物的情景當中,通過生活化的購物場景和趣味性的購物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游戲中充分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由學生通過實際的購物場景解決數學問題,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又可以促進知識的轉化,教師在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及培養時,可以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將學生帶出課堂,走人生活當中,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運用數學。同時,學校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參與中,發現了學習樂趣,解決了數學問題,實現數學化的踐行。
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測量與計算知識當中,教師可以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量一量家里家具的尺寸;給爸爸媽媽量一量身高;在購物時算一算物品的價格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會發現自己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家長解決實際的問題,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能力,踐行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化”。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化”是學生基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將數學理論進行轉化,最終形成思維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一種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有意識的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情境、開放的學習氛圍,趣味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積極探索,引導“數學化”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