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225)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幼有所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多年來,為促進公平,C 省對民族地區“量身定制”了多項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加快抬高底部、加快補齊短板。但由于歷史和自然原因,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仍較為遲緩,業已成為C 省教育最薄弱的環節。為全面、客觀把握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現狀,探索促進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策略,筆者開展了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調研,并根據教育統計數據進行了分析。
近年來,C 省連續實施《C 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11—2020 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一村一幼”計劃,著力推動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截至2018 年4 月,51 個民族自治縣(市、區)開辦村級幼教點4812 個,招收幼兒19.7萬人,招聘輔導員14901 人。省財政按“每個幼教點配備2 名輔導員、每名輔導員每月補助2000元勞務報酬”的標準給予定額補助。從2015-2017年的事業發展統計數據來看,民族地區幼兒園在園幼兒數增加了萬余人,增幅達27.74%;民族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增加了7.29 個百分點,增幅達10.45%。
由于底子薄、欠賬多,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水平與全省相比,仍位居底部,還面臨諸多發展困難。
一是園舍面積和活動場地不足。與全省平均水平對比來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在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和圖書冊數四個指標都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幼兒園的玩教具、游戲材料和圖畫書數量不足,種類不夠豐富,且已有的很多玩教具和游戲材料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配置情況不容樂觀。三是課程資源難以滿足民族地區幼兒發展需求。走訪中發現,民族地區幼兒園教材存在活動容量大、內容多、教材偏難、內容與幼兒生活脫節明顯、配套材料不齊全等等問題。四是“一村一幼”幼教點的辦學條件改善任務仍艱巨。由于脫貧攻堅評估的原因,大多數村不能再繼續利用村活動室辦幼教點,導致校舍尚存缺口。同時,多數幼教點沒有食堂,無條件提供午餐,幼兒放學后才能回家吃飯。有的地區給幼兒提供營養餐補助,但因沒有配備廚房,孩子每天都吃包裝食品,營養單一。據統計,以某州為例,目前有492 個幼教點不具備供餐條件,無法提供給幼兒午餐。
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數量不足和結構性不合理問題比較突出,教師隊伍穩定性差,臨聘輔導員尤為突出。民族地區公辦園的保育員數量嚴重不足。以2016 年為例,民族地區共有保育員3077 人,其中公辦園的保育員數量為623 人,占比僅為五分之一(20.25%),部分縣還沒有保育員。臨聘人員占了教師隊伍的相當比例,這些人員專業化程度較低低。民族地區幼兒園普遍存在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比例和臨聘教師擁有幼兒教師資格證的比例雙低的情況,有的艱苦偏遠的地區甚至只能聘用當地初中以上畢業生作為輔導員,完全沒有學前教育或教育教學的相關專業基礎。同時,民族地區一些邊遠村、貧困村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及當地人口素質等問題,往往招不到合適的老師,即使招到了,也很難安心留下來教學。尤其是“一村一幼”計劃招聘的年輕輔導員,多數抱著先找份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參加各種考試的思想,一旦有新的其他工作機會,就會離開。某縣2018 年3 月初招聘91 名輔導員滿員后,因輔導員辭職,8 月底再次對外發出招聘41 名輔導員的公告。同時,由于輔導員工資待遇低,簽訂的聘用合同沒有實際性的約束力,一些幼教點出現了輔導員中途放棄的現象。以某州為例,輔導員每月勞務報酬僅2000 元,扣除自繳的各種社保,領到手的工資所剩無幾。與此同此,輔導員的安全也難以得到保障,全省7793 名輔導員中,僅有3444名輔導員購買了保險,且大部分僅僅購買了校方責任險。種種原因導致輔導員隊伍不穩定,流失情況比較嚴重。
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正處于普及階段,還未進入有序規范的發展軌跡。調研組了解到,盡管各地出臺了一些幼兒園或幼教點管理規程,但執行情況不好,呈現出一些問題。一是小學和幼兒園教師混用。調研了解到,某縣某鄉的幼教點和小學是在一起的,由于教師缺乏,新招的幼教輔導員被安排同時兼上小學和幼兒園課程。二是內部管理、安全防護、衛生保健、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出現有園無制度或者是有制度無落實的情況。
一是政府要切實增加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加快推進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中央財政針對民族地區特殊情況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和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時要對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給予傾斜,將園舍建設投入、教玩具和圖書配備、在園幼兒餐食補助、提高教師待遇等納入預算,確保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有保障、能落實。二是完善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機制,規范經費使用管理工作,建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經費的長效保障機制。
一是制定出臺激勵措施,吸引一批學歷達標、專業對口、師德高尚、熱愛學前教育事業的幼教人員加入民族地區學前教育隊伍。在編制、待遇、培訓等方面實行差異化政策。二是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培養體系,尤其注重加大民族地區民漢雙語幼兒教師的培養力度。在大專院校擴大學前教育本科專業,把好職業學院幼教專業學生入口關。三是改善幼兒教師生存狀態,多平臺促進專業化發展,加強職業培訓,加強教育管理,加強與各高校之間的有機對接,營造全社會合力支持學前教育的良好氛圍,盤活存量、擴大增量、提增質量。
一是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及財權,在專業化管理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將小學管理與學前管理分設,設立專門的學前教育管理機構。二是從學制、課程、課時、教材、收費、財務管理、安全、教師及后勤人員職責等,建立規范、科學、易操作、符合民族文化及地域特點的規章制度。三是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辦園條件、衛生保健、保教質量、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督查制度。每年組織相關人員開展綜合督查和專項督查,并形成督查年度報告,向社會公布,并逐步納入對縣級政府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