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傳波
(貴州省綏陽縣旺草鎮實驗小學,貴州 綏陽 563304)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項目化學習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價值。它重構新型的課程形態,融合了學科素養與跨學科素養,用真實的任務情境推動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路徑。在語文項目化學習中,學生通過探究源自真實世界的問題,體驗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和探究意義的過程,在積極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自主建構知識。語文項目化學習是基于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對學生的專注力、思辨力、忍耐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以語文項目化學習為路徑之一,基于課程視域進行“以點帶面”的小學課程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語文教學中,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難點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習作方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項目化學習中,聚焦語文核心知識與能力,用驅動性問題激勵學生學習知識,掌握關鍵能力,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獲得語文與生活、語文與人際關系的訓練與拓展,用成果呈現對語文知識的深度理解與創造性運用,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核心領域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這四種核心素養的發展是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的。在語言文字的應用方面,培養寫觀察日記的習慣,鍛煉與他人溝通、合作與分享的能力;在口語交際方面,通過采訪、調查分析以及評價,來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思考下一階段研究的目標;在信息素養方面,能通過熱門的微信平臺定期更新微信公眾號,推動研究進程,輻射研究成果;在綜合能力方面,能初步習得評價和反思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真實情境中勇敢面對挑戰,大膽表現自我。
語文項目化學習課程遵循兒童心理特點以及成長規律規劃課程內容,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激活兒童成長的動力,滿足生命個體潛能的激發與發展需要。該項目化學習的設計納入學生的視角,更能引發兒童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程開發、實施的過程中來,從而成為課程的出發點與共同創生者。項目化學習其實是“知道”和“做到”的集合。它的學習在于重新定位兒童的學習,把所學課程的核心知識應用于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基于生活經驗激活高階思維能力。
豐富的學習資源是項目化學習有效設計的保障。社區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它包括環境資源、活動資源、人力資源、人文歷史資源等等。教師可以多角度盤活社區資源進行項目化設計。豐富的社區資源既可以成為項目的主題和內容,也可以成為項目實施的基礎保障。
項目化學習課程的成果往往通過學生綜合展示來呈現。常見的有靜態展示或動態展示,也有個人展示或小組合作形式的展示。在對項目化學習課程的評價上,教師要明確以下幾個原則:
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是項目化學習評價的核心。語文是學習語言的學科,同時也是發展思維的學科,融“多種思維”的并蓄來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辯證思維……在項目化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不能僅僅考察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該關注學生思維形成結果的原因,為“思維的生長”而教,讓項目化學習成為根植于學科體系的一種嘗試,一種對教學變革的研究。
首先是將項目化學習看作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教師從知識的傳輸者變成了項目的促進者,并成為項目啟動、實施、驗收的顧問,學生則是項目實施的承擔者,他們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項目一般會劃分成幾個學習任務,項目研究小組根據自己研究的項目開展一階段的探究活動,在實踐中構建新知。最后會以報告、論文、展覽、設計方案等物化成果向集體展示。此時,多元評價的評重點不在“成果”,而在生生合作的“過程”。
項目化學習考核中,無論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還是家長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學生信息搜集能力、合作溝通能力、問題處理能力、創造能力等綜合素養。項目化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去解決各色各樣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并能夠通過探究提高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語文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有效地解決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融合的問題。它關注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社會能力的鍛煉,關照兒童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推動著學生在真實的語文世界里成長。
項目化學習,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是合作。在對其成果進行評價時,尤其要關注小組之間的分工。小組中的主持人、監督員、記錄員、小組發言代表等應各司其職。明確的分工才能讓組員有責任、有擔當,同時針對性的評價能夠更好地激勵小組成員提升能力,獲得成長。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出現部分學生代替小組完成項目的現象,要真正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語文項目化學習是推動學生回到核心知識、關鍵能力以及促使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上,使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路徑。
基于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是比較常見的課程形態。從語文學科入手,聚焦關鍵知識和能力,在真實情境中提出驅動性問題,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來改變原來學科學習從低階開始并且主要在低階徘徊的特點。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張,教育就是要“使兒童具備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和改造社會的精神”。學校的時空畢竟有限,為進一步豐富學校課程體系,在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注入社會力量,將教育視野定位于“學校”“家庭”“社區”三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