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涼姜中心學校,四川 宜賓 644012)
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是引導孩子直接地親歷生活,觀察感受世界,在用文字表達對生命思考領悟的體驗過程,而不是圍繞著書本,把知識對象化、目的化的過程。因此,這注重于讓孩子在不同的生活體驗中實現生命的自我提升,催化個體言語生命的成長。體驗式作文教學以人的生命發展為終極目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崇尚自由、關心未來,學生可以經由作文而獲得知識和技能,更在于學習寫作的過程體悟生命并獲得生命的彰顯和擴張。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是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的一句話。生活是多樣化的,每個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異彩紛呈的。在不同的活動中引導孩子關注生活,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生活的內涵,然后引導孩子描繪生活,品出生活的滋味。久而久之,孩子就能發現平淡生活中的盎然情趣,就能將生活中可觸可感的素材寫得豐富多彩。作文教學的第一個重點,就在于鏈接生活,讓學生有親歷感受。作文教學就必須多創設情境,巧妙地鏈接生活,放手讓孩子在體驗中經歷風雨,引發學生的關注熱情,喚起孩子的激情、想象、思維,感受生活,豐富情感,激起寫作興趣,在引進的生活這塊源頭活水中,盡量讓真情在體驗中肆意流淌,激發無窮的創造。比如,讓學生親自參加勞動,在辛勤勞動之后,有了勞動親歷感之后,寫作起來自然真實自然。
贊可夫曾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納入孩子的腦海,借以豐富孩子的感情經驗,激發表達情感的欲望。”而“體驗式”寫作教學正是如此,幫助學生打開了一扇課堂通往沸騰生活的窗戶,用慧眼發現,通過活動“親歷”,充分調動孩子身心感受生活之美妙,此時的寫作在真實生動描寫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情感和對生活獨特的感悟,字里行間能讓人情不自禁為之心動。比如為為讓學生寫好山川景物等“家鄉美”為題材的文章,就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或參觀景點,或遠足踏青,或登山覽景,或草原戶外,讓學生親自體驗自然的美好;寫以人間真情為題材的文章,就組織學生在“重陽節”走進敬老院,為孤寡老人開展“敬老獻愛心”活動。這樣的親歷,既豐富了學生的習作素材,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心。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實踐與反思相結合來獲得知識、技能的態度的學習方式。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更加注重學習的個體經驗,不是簡單地主張要在“做”,即通過寫來獲得表達的技巧和能力,而是要更加關注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對表達本意的總結和提煉。所以作文教學中,創設情景之后,必須重視學生的體驗,必須從學生的感受抓起。如何促進學生的感受,必須在親歷的基礎上,設計一場有意義的活動,以促進學生主體參與、自我發展。因為一個好的活動設計不僅要能喚起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提升他們對某一生活領域或主題的理解和認識,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和行動。有人說,憤怒出詩人。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人在用內心感受澎湃之時,自然就容易表達出來。《尚書·舜典》上記載“詩言志,歌永言”,也強調寫作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所以作文教學,要從學生的感受抓起,讓學在體驗中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言之有物、言之成文了。比如農村學校學生,由于父母常年外出,留守家中或寄宿學校,遠離鄉村、遠離勞動,對勞動卻變得越來越陌生。很多學生將勞動曲解為掃掃地、洗洗碗、燒燒飯等,缺乏對農村艱苦和繁重農活的真實體驗。為此,可以充分利用夏秋兩季農忙時間,把學生從課堂帶進農田,澆水施肥,除草松地,讓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受生活……這樣,學生就有話可寫,有感可發了。
教育學家認為,強調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是“能知道”“能行動”,而且要求能從深刻的反思中獲得經驗的提升,使學習者通過反思與體驗獲得成長性的發展。作文教學也是這樣,僅僅是學會表達的方式,掌握表達的技巧,還沒有達到作文教學的佳境。作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對生命的關懷與敬畏,在于對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表達。所以,作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在于引導學生反思,反思作文的得失,反思表達技巧的失敗與成功。中國哲人曾經說過: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我寫,我掌握。體驗式作文教學有效地把“觀察——寫作——反思”等思維與作文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并在這一過程中促使學習者的角色發生轉換,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主體。作文教學,就要在文章寫就后,進行恰當的反思,以總結提升自己寫作技巧,激發創作表達的欲望。學習者通過這種體驗獲得了效果持久的支持,也才能體會到了寫作學習是一種莫大的樂趣。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能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點燃學生的生命體驗的熱情,讓學生能真正回歸日常生活世界,用作文記錄自己的真實的生命歷程。而欣賞學生作文中的而每一個亮點,鼓勵學生寫真話、抒真情,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情感豐富、具有正確審美觀和高尚審美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