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高新北區職教園區吉林經濟貿易學校,吉林 吉林 132000)
少年強則中國強,學生是祖國的中流砥柱,肩負著建設祖國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然而今年很多校園發生運動安全事故,導致一些長跑運動逐漸淡出校園。
學校體育工作內容和體育運動的多樣性決定了其風險誘發因素的多樣性,除個別由單因素誘發外,多數致害風險為混合因素。有學者將這種致因分為教師、學生、環境和學校管理4個方面,或者人的因素、環境因素、組織管理因素三大類,也有僅分為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本研究依據上述學校體育風險類型劃分,將其致因分為內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兩大類。
內源性因素是指體育運動自身特點所決定的風險因素,其決定了體育運動固有風險的存在。有案例分析顯示,體育固有風險是引發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的主要因素,但也有學者通過對學生、體育教師和專家的調查,將體育運動本身的風險確定為最重要致因之一,在9個代表性致因中列第3位。體育運動的這種內源性因素即指體育運動自身的競爭性、對抗性、身體動作的不確定性等本質屬性。學校體育雖然較職業體育參與的主體有所不同,但其體育最本質的競爭、對抗、身體動作不確定的屬性是相通的,只是程度會有所降低。體育運動的此類風險不會因為外部因素而消失,但可以通過改變外部風險因素來降低其發生傷害事故的概率和損失程度。
外源性因素是指引發運動風險的外部因素,包括場地因素、制度因素、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四種。體育場地器材是進行教學、訓練和課外活動必須的硬件設施,其存在質量瑕疵或布局設計不合理均會誘發運動傷害事故。《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十條規定,學校體育場地、器材應符合安全要求,防止發生傷害事故。“郝泳智與烏拉特前旗第六中學、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即屬于質量存在瑕疵的典型案例,任課老師體育課期間組織學生在有開裂的塑膠田徑場進行快速跑練習,致使學生摔倒受傷;而案件“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運城市分公司與岳某某、運城力行中學、姚翔騫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是由于籃球場和足球場相鄰且之間無隔離設施,造成活動交叉而引發學生受傷,則屬于場地布局和安全預防設計不合理。
制度是進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根據侵權責任法精神,如果學校對于學生未盡到,或者不能證明本校已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學校應當對學生發生的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承擔責任。運動安全注意義務關鍵在于事前的“防”和事后的“控”。“防”的義務主要是指學校應健全校園安全巡查、器材采購管理、學生健康檔案等制度。“鹽邊縣漁門鎮中心學校與司某某、蘇某某等的健康權糾紛”案件即是學校巡查老師未及時發現學生運動時存在安全隱患而導致傷害事故的發生,“周某與瑞昌市第四中學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案件中學生的受傷則與器材保管不善有關。“控”的義務是指運動傷害事故發生時或發生后,學校應進行及時救助,以避免損失的進一步擴大。雖然有些傷害事故的發生主要源自運動固有風險,但事故發生后學校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救助,仍會導致損害程度的升級。在教學、訓練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實施中,應嚴格遵循學生身體發育和體育學習規律。教師因素產生的風險主要是內容設置風險和教師職責風險。雖然教學訓練等內容設置不合理與教師未盡職履責有一定關系,但主要體現在專業能力方面,而職責風險則體現在工作態度方面。
風險應對是針對存在的風險因素,積極采取措施,以消除或減少風險因素的過程,常用的風險應對措施主要有:風險避免、風險預防、損失抑制、風險隔離、風險轉移。但由于風險避免的手段是以放棄或拒絕參與體育運動為代價,風險隔離是通過對風險項目分割或復制來減少總體的經濟損失,二者均不適合學校體育運動防控的目的。因此,本文僅對風險預防、損失抑制、風險轉移具體措施進行闡述,其中風險預防屬于風險應對的前置措施,損失抑制和風險轉移是風險損失的補救措施。
風險預防是指在風險事故發生前采取措施以消除或減少可能引起損失的各種因素,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也即前述的“防”,是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的重點,其既適合運動固有風險,也適合外在風險。由于固有風險源于運動的本質特性,過多消減其競爭、對抗、身體運動的特性也就失去了學校體育的意義。實踐中可以根據項目特點采取減難、佩戴防護裝備、修改規則要求來進行預防傷害事故的發生,如:①減難法。如在跨欄跑教學中先采用塑料欄架進行練習,再用低欄架過渡,再進行標準高度欄架練習;在跳高教學中先用橡皮筋再用跳高橫桿等;②根據足球、籃球、輪滑等項目特點和場地情況要求學生佩守門員防滑手套、戴護膝、護肘等防護裝備;③對學生進行競賽規則教育,強化學生規則意識,比賽中嚴格執行規則。根據前述學校體育風險致因,結合學校體育工作內容,外在風險預防包括學校制度、教師素養和學生能力三個方面,具體措施設計如下。
①建立學校運動安全巡查制度,對存在的運動安全隱患及時糾正或制止;②建立學校體育器材設施采購、維護、保管制度,確保器材設施安全使用;③建立學生體質健康體檢檔案制度,尤其注意特異體質學生運動安全;④嚴格體育教師崗位職責,加強教學常規檢查,避免出現擅離職守和教學設計不合理現象發生;⑤統籌全校課外體育活動安排,避免場地沖突或交叉使用;⑥組織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應堅持自愿原則,訓練計劃應符合學生身體發育規律和體育訓練規律;⑦應通過體育教師風險告知、技能傳授、護具配備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運動風險意識和防控能力。
損失抑制是指在事故發生時或發生后,及時采取措施,以減少損失發生范圍或程度,也即前述的“控”。運動傷害事故發生時或發生后的及時自救和他救是減少事故損失的有效措施。學生自救技能主要源自老師的傳授和平時的練習。他救是否及時主要看學校是否建立事故處理預案。具體損失抑制措施設計如下:①設置校醫務室,配備專業公共衛生人員;②體育教師應樹立風險意識,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體育教師運動損傷鑒定和急救能力;③傳授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的處理技能;④明確事故處理程序和各崗位責任,對受傷學生實施及時救助。
風險轉移是指將有風險的活動轉移給其他人,以降低自身損失的方法。對于學校體育運動風險而言,人身損害風險是無法轉移的,能轉移的只能是財產損失風險,其中體育保險是風險轉移的重要策略之一。
依據我國現有法律制度和現實需要,學校體育運動風險轉移的保險策略可以設計為:①加強學校體育保險制度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建立以校方責任險、學平險為基礎,以體育附加險為補充的學校體育保險制度;②加強政府出資購買學校體育保險的險種、投保范圍和理賠程序方面的立法,使學校體育保險有法可依;③鼓勵保險企業擴校體育保險險種設計,滿足政府、學校、學生不同主體的投保需求;④鼓勵各地建立學校體育運動傷害保障基金,提高學校對運動傷害事故損失的經濟補償能力;⑤加強保險知識宣傳,鼓勵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學校體育運動風險包括體育運動固有風險和外在風險。其中,體育運動固有風險源于體育自身特性,是體育運動內源性因素所致,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過運動減難、提高防護、嚴格規則、完善場地設施、管理制度、教師素養、學生能力等具體措施降低學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概率和致害程度。建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預案、提高學生傷害處理能力、對受傷學生實施及時救助等是損失抑制的具體手段;加強立法,建立以校方責任險、學平險為基礎,體育附加險為補充的學校體育保險體系是風險轉移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