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我國自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以來,互聯網用戶已累計超過8億。這龐大數字的背后是人們對于網絡的依賴,加之網絡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新技術的普及,不斷更新知識產權的承載的內容,全新的網絡知識產權意識形態產生。基于此,在網絡時代下,如何對網絡知識產權進行有效的保護現已成為我國政府、相關部門以及人民群眾重點進行關注的問題。
我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現已進入到互聯網時代,社會各行各業為適應網絡時代的需求,不斷對自身原有發展模式進行優化與調整[1]。尤其是基于對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互聯網時代更是賦予了知識產權更多更重要的內在,不斷超越傳統的侵權行為,衍生出諸多新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迫在眉睫。
基于當前互聯網時代下,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變得不堪一擊,其中最主要的保護困境就是傳統侵權行為在互聯網作用下阻礙降低,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變得更加便利[2]。例如,針對書籍文獻類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傳統的侵權類型是將書籍文獻大量復印,制作成盜版書籍報刊等形式進行銷售,為網絡侵權行為則較為簡單,直接將原文進行復制粘貼即可,在無形之中降低了侵權的成本,門檻較低但卻能收獲到高昂的利潤。對于知識產權而言,其最主要的保護特征就是讓受保護的信息具備一定的專有性,但互聯網時代下,網絡信息的開放,將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削弱到一定程度。
此外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知識侵權行為還表現在對侵權行為的司法概念較為模糊。在網絡平臺之上,要想全面對平臺發布的文章以及各類信息是否被侵權進行鑒定與評價,此項工作開展起來是較為困難的,缺乏完善的判定標準。尤其基于互聯網環境內,網絡文章以及各類信息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版權,因而對于這些網絡知識進行保護工作就較為復雜。例如,當前我國文學性網絡平臺之上連載的一些文學小說,對于原創性的保護工作就較為棘手。又如,傳統商品所具備的商標,有時間性與地域性的限制,而域名卻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沒有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因而注冊相同或是相似的商標,在法律意義上,屬于侵權行為,但采用相似性的網絡域名則無法被評定為侵權。基于以上這些角度來分析,現實情況下侵犯知識產權行為與網絡環境內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確實不能相提并論。
首先,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應將完善保護對象放在首要位置上。例如,對于網絡域名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目前我國還是將對域名的管理等同于現實情況下對商標的管理。事實上,隨著我國近年來網絡域名應用范圍與應用價值的擴大,對于商標進行管理已經不能與域名管理相提并論了。其中我國上世紀70年代頒布的中國互聯網域名管理法已經不適合現如今的實際情況。因此,對相關法律進行完善的重任,是適應網絡時代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集中體現。
其次,當前互聯網時代下,對于信息著作權的認定是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所迎接的新任務。眾所周知,網絡信息通常情況下是以文字、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并且這些網絡信息存在一定的原創屬性。對于網絡信息原創權的認定不管是我國還是其他國家迄今為止都沒有明確的判定標準。此外,網絡文化衍生出來的內容,盡管相關學術界針對知識產權歸屬問題做出過討論,但我國著作權法律中涉及的案件卻沒有明確的規定。基于此,這就需要我國立法部門針對網絡平臺上的原創類作品著作歸屬權做出進一步的認定。
最后,我國近年來相關法律對于知識產權的侵犯行為的判定標準定義為以盈利為目的,但從當前的形式來分析,網絡知識侵權行為目的呈現出多樣性,除了通過侵權來獲取經濟利益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侵權行為包含炫耀、刺激的目的,這些行為雖然不構成任何盈利動機,但卻也真真切切的侵犯了他人所應得的權益。因此,對于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是未來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于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而言,當前最有效的保護措施就是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及時對侵權行為做出懲罰。尤其面對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司法人員應該善于掌握時下最為先進的技術方法,對網絡上涉及到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迅速進行識別,并及時收集到相關證據,此外,還可以要求網絡平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從而有效避免技術以及資金方面不足導致侵權司法認定失去法律效率的情況發生。
由于在我國網絡環境下,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在處理結果與產生的后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因而如何將侵犯網絡知識產權行為參與者抓住以及如何明確不同人在侵權環節中擔任怎樣的角色等問題進行有效處理,成為當前我國司法保護層面上重點應進行處理的事情。此外,網絡知識侵權行為區別于傳統知識侵權行為,參與者行為與目的不具備一致性,因而對于各個部分之中參與者都具備怎樣的責任判定標準不一,甚至還有一些網絡知識侵權參與者雖然所犯的后果一致,但不同環節卻存在不同謀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行為是否都構成犯罪,這需要根據未來我國健全的法律得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結論:綜上所述,網絡時代下,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網絡技術、知識產權以及立法司法部門健全的法律標準三者共同協調。但機遇與挑戰往往又是共存的,立法與司法的完善需要維系在合法權益的基礎之上,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網絡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就需要對技術手段進行優化與調整,對維護理念進行創新,以此為實現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長效發展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