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群 劉少輝 高艷紅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2011 年11 月8 日,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 個部門和組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這是中央頒布的第一個份有關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文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19 年2 月,民政部新組設立慈善社工司,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視,促進我國慈善社工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社會工作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對于社會工作的新聞報道也開始逐漸增多,社會工作者也隨著新聞報道開始走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很多社工機構已經認識到了新聞宣傳的積極作用,成為社會工作新聞宣傳的主陣地,但是傳播對象仍以專業領域的從業者為主。因此本篇論文關注的重點是主流大眾媒體對于社會工作的新聞報道。雖然目前傳統媒體的發行量和收視率都明顯下降,但是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設立了網絡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傳統媒體仍然是大眾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是社會大眾認識和了解社會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報道數量少,內容雷同多。新聞報道數量少,每日更新20-30 篇左右,其中有2/3 的新聞來源于主流大眾傳媒。新聞選題以會議新聞為主,如《2020 年開福區民政局街道社工站第三次聯席會議圓滿落幕》《社工比武新風尚!蜀山新社工成長訓練營落下帷幕》,這一類新聞體現了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并傳播黨和政府的相關文件和政策,可謂非常重要,但是新聞內容大同小異。
還有一部分新聞報道會探討社會專業在我國發展的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如《2025 年河南縣級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全覆蓋 社工人才總量將突破5 萬》。《中國需要更多專業社工(新視角)》這篇文章更是發表在2019 年12 月23 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充分體現了從國家層面上對我國社會工作職業的發展的重視。但是這類報道基本都是在反復闡述社會工作的重要性、社會工作職業發展的困境以及社工職業認同感不高的觀點。
(二)深度報道少、過于強調專業性。會議新聞、普及社工知識和職業理念報道的比例比較大,而以社會工作為視角來關注民生以及深度報道卻比較少。
這類報道會從社工專業視角探討社會工作給社會、居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如在《拐角路口暗藏交通安全隱患,社工助力社區治理》中,提到的案例既比較貼近生活,也強調了社工站在社區文明出行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報道經常為了體現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使用一些專業術語,缺少閱讀性和吸引力。
(一)講好社工故事。社工故事、社工形象應該由一個個獨特的故事來展現,社工故事應該是社會工作新聞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社會工作文化的重要窗口。
這就需要深挖資源。其實在社會工作的實踐中,素材非常多,不能一直淺嘗輒止,受眾看不懂也不愿意看,必須結合宏大的社會背景以及細膩深刻的報道,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目前只有極少的新聞會關注社工自身,貼近生活,挖掘社工文化的內涵。《姜琴:自從當了社工,退休了比上班還忙》,“一名社區矯正者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還忍不住揶揄姜琴:你那黑不溜秋的,往我門口一站,我都嚇一跳,實在不好意思拒絕。”這篇新聞就用生動樸實的語言講述社工自己的故事。
(二)培養社會工作文化的傳播人才。社會工作在我國并沒有引起社會大眾和新聞媒體的足夠重視。因此目前,不僅需要呼吁新聞媒體建立一支專業性比較強的記者隊伍,更需要依靠社會工作理論界和實務界自身的努力,學習新聞傳播和公共關系的知識和技巧,與傳播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社會工作服務是人對人的服務,每名社會工作者都是機構品牌形象的第一窗口。
打造規范化、專業化、高效率的宣傳隊伍是社會工作有序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基礎,只有基礎穩固,才能推動社工新聞報道良性發展。
(三)發揮融媒體優勢。媒體融合是中國乃至全球媒體發展的趨勢,傳統媒體需要利用新媒體的手段、海量化的信息資源、“接地氣”的語言,對關注度高、新聞性強的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和整合傳播,使社會工作新聞發揮更好的傳播效果,
大眾與信息之間形成“交互式”關系,借助于發達的信息技術平臺,人們與信息之間的關系從“單向式”轉變成“交互式”。因此,開放網絡平臺,給大眾評論、轉發,甚至創作的機會,充分調動受眾的積極性,讓大眾參與到社會工作新聞的生產和傳播中來。
雖然目前的社會工作新聞報道在采編方式、傳播過程和內容創作方面存在著很多不足,但是新聞宣傳在社會工作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社會工作新聞報道不僅要宣傳社會工作重要性、專業性,還要貼合群眾、關注民生、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傳播社會正能量,助力我國社會工作長久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