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培培
(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 江蘇無錫 214028)
案例:甲和乙簽訂了承攬合同,約定由乙為甲的房屋進行裝飾裝修,甲支付乙10萬元預付款。后乙為履行合同義務購買相應材料和雇傭工人。10天后甲因急需該份工程以電子郵件方式告知乙要解除合同,請第三方實施該工程,并要求乙退還預付款。乙訴至法院,稱其為履行合同已積極準備人員、材料,甲單方面解除合同嚴重違反約定,應當賠償乙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本案例中甲是否有權解除該份合同?可得利益損失是否應當得到賠償?
本案中甲無權解除合同,也不符合《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故本案中甲屬于違約解除;《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也即本案中,甲屬于違約解除,那么在該種情況請求賠償可得利益的損失是否可以得到支持?
在學界中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違約解除情況下,非違約方因合同不能履行也失去了相應的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合同順利履行完畢后才可以得到的利益,是合同締約前雙方約定的,而不是在簽訂合同后已經產生的利益,因此沒有必要考慮可得利益,也沒必要賠償。其次,因為可得利益是在合同違約后,合同履行后獲得的利益情況通常包含各種條件、因素,影響具體的計算,加大了可得利益計算的不準確性,因此也不應該對可得利益進行賠償。
筆者認為上述理由不能成立,第一,可得利益是合同法的重點,是在合同訂立時就遇見到的利益,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所在,保護事關當事人交易的積極性和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增長。而合同解除的效力并不是讓合同從始消滅,違約方應當承擔合同履行后的利益狀態。這也是合同法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之體現。
從近幾年的司法案例中可知,對合同可得利益的支持者占比較少,因為可得利益的計算是司法界和理論界的一個難點,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將來性、增殖性、預測性。很多案例是因為原告可得利益損失缺乏證據和事實、計算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而導致可得利益不確定。劉承韙對我國 2013 年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省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及可得利益的約 100 件案例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只有 6 件得到法院支持,不支持或未予明確支持者 94件。雖然現在違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支持率較過去有所上升,但總體而言還是偏低。
我國合同法等法律雖然明確設定了違約可得利益的概念和規則,實踐中對于違約可得利益的性質認識不足、可得利益與返還利益、信賴利益、期待利益出現混淆也會影響對可得利益的賠償,違約可得利益是一種期待權,本身具有財產性、可得性、增值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所以也會影響在實踐中法官和當事人對其的判斷。
筆者認為不能因為可得利益不確定性和計算的困難而否定合同違約解除后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正當性。主張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應包括所受損害與可得利益,缺少后者將會導致違約人的責任不完整,也與合同的訂立原則相背離。要改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實困境,除了厘清可得利益和其他合同法概念的區別以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可得利益損失確定的困境。
有效降低可得利益損失的證明標準,法院可以根據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綜合評定;守約方既然主張可得利益賠償的請求自然要承擔相應的舉證證明責任及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在守約方認為可得利益的證明確實存在困難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請求信賴利益的賠償,但是應當尊重守約方的自由意志,不能因計算存在困難而否定守約方選擇可得利益賠償的權利。當事人既可以事先在合同中作出約定也可以在損害行為發生后進行協商計算方法從而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進行確定。為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的確定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在起訴的時候可以此為證據。
對可得利益損失的計算標準加以細化,相同條件下所能獲取的利益來確定可得利益的賠償數額。既可以受害方在過去同時期所取得的利潤為參考對象,又可以同類合同在同時期內履行所獲得的利益、以其他人同樣的設備投入生產運營所獲取的生產利潤等作為參照對象。如果案件中非違約方不能達到合理確定地證明其可得利益損失,但如果其已經開始了準備活動,如前述案例中,非違約方應為履行合同和第三方簽訂了買賣合同,支付了工人勞務費用,則可合理確定地證明信賴利益損失,因為基于對合同的信賴所支出的費用是已經存在的。以有效保護非違約方的可得利益和期待利益,增強我國違約救濟制度的適用性和操作性
可得利益由于其特殊性,其數額的證明在客觀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司法實踐中也可以適當降低可得利益賠償數額的證明標準,發揮法官的能動作用,運用自由心證及經驗法則,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數額來認定證據事實、選擇法律規則、作出合理判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注釋
[1]劉承韙.違約可得利益損失的確定規則[J]法學研究,2013 年第 2期,第 85 頁
[2]閆仁河.違約可得利益賠償障礙之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8年6月總24卷 第3期
[3]徐婉馨.論合同解除之可得利益損害賠償[D]西南政法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