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盼希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商學院 湖南長沙 410131)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是新時代實現“三全育人”目標的實踐選擇。2019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德技并修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著力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成為新時代一項重大的課題和難題。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育人有其特定的校情、教情和學情。從校情的角度來說,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以來,各高職院校從不同程度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活動,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育人浮于形式,其執行力度、監督力度均不足。從教情的角度來說,一方面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思政知識水平偏低,“課程思政”育人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大部分“課程思政”育人活動其形式重于實質:首先,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或者與專業內容不相融;其次,教學方法單一,基本采取填鴨式教學,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利用度不夠;最后,“課程思政”育人的教學效果評價缺乏,無法通過反饋進行改進。從學情的角度來說,高職院校學生思政知識水平、理解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偏低,在思政內容的接受程度偏低。總之,高職院校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課程思政”育人活動,但是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課程思政”育人活動的成效不明顯。
新時代高職院校雖以不同形式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活動,但其育人成效不明顯。制約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因素主要從“課程思政”育人的內容構建、傳導和接受三個環節來進行分析。
“課程思政”育人的內容構建不合理。內容構建的合理性是實現“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前提條件。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育人活動的內容構建浮于表面,如插入心靈雞湯類的語言于課件之中,只是形式上的呈現;或是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內容不相關,強行關聯,內容不流暢;或是職業教育特征不明顯,沒有有效地加入職業教育元素,沒有充分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更是無隱形化意識形態文化內容設計。
“課程思政”育人的過程傳導無效。傳導過程的有效是實現“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育人活動的傳導方式單一,大多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缺乏互動和引導;或是在傳導過程中的媒介單一,大多是直接呈現于課件之中,缺乏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利用;或是專業教師的思政知識水平低下,思政教學能力不足,無法發揮教學傳導應有的作用。
“課程思政”育人的接受程度低下。接受程度的高低是實現“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最終條件。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偏低,學習能力偏弱,自我控制力低下,接受能力低下;同時高職院校缺乏“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評價和考核,從客觀上無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導致“課程思政”育人的接受程度低下。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其路徑選擇是多元的。
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內容實效性。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內容實效性主要在于合理構建課程思政內容。“課程思政”內容要充分、杜絕形式主義。一方面,為適應職業教育的特點,要充分融入職業教育和職業素養的元素;另一方面,要結和學情和課程性質,充分挖掘合適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內容和專業內容有機融合,達到協同育人的效果。同時,還應加強隱形化意識形態文化內容設計。
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傳導實效性。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傳導實效性主要在于加強教師、教學、教法等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分建設,充分加強教師的思政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水平。其次,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傳導作用,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拒絕填鴨式教學。最后,充分運用多媒體、視頻、慕課等多樣化的教學傳導手段,拒絕單一的課件呈現。
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接受實效性。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接受實效性主要在于學生。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其次,要充分加強學生“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評價和考核,從客觀上促進學生對于“課程思政”內容的學習。
“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提升不僅需要單一的從內容構建、傳導及接受三個環節加強,同時還要充分實施內容構建、傳導及接受環節的協同管理,構建內容、傳導及接受實效性鏈式評估系統,從整體上實現“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