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芬
(河北省定州市大渡河小學,河北 定州 073000)
數學課的“先學后教”就是課前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性學習作業,即前置性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去探究嘗試、體驗感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在課前對學生探究生成的知識有所了解和準備,因此課堂上就能更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和分享活動,引領學生歸納梳理、總結提升,及時鞏固內化、應用拓展,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從以下幾點展開探討:
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是為了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課外的充分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它可以讓課內的學習更具深入,課內的交流更具寬泛。而且教師的教是以學生已有的思考基礎和知識基礎來確定教的內容和教的形式,來更好的為學生的學服務。優質的前置性作業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它給我們的課堂,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讓學生們更自信,最大程度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也給我們的課堂帶來廣闊的知識和學習樂趣。
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研究容量應該是“少而精”,數學一般新授課和復習整理課比較適宜布置前置性作業;前置性作業內容一定要適中,就學生心理層面應該是“接受并喜歡”,千萬不能成為學生的負擔;同時,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知識及年齡特點,選擇課前和課中相結合的前置性作業形式,可課前先學,也可課中先學,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為學生的學服務。前置性作業設計絕對不是簡單問題、相應習題的堆砌,我認為數學老師應依據本學科的特點,把握住清晰、準確、合適的目標定位,它的內容不要過多或者是過于具體,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和備課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只有有了問題的開放,才有可能帶來探索的開放,繼而形成思維的開放。讓學生有備而來的學,這也才是生命的課堂、平等的課堂。
計算數學貫穿于小學數學的始終,培養學生正確、熟練、合理、靈活的計算能力,是小學生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可相應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等良好思維品質。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
前置性作業內容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內容可多可少,形式可以靈活掌握,可以是書面的、口頭的,可以是動口的、動手的,可以是個人作業、小組合作作業或兩者相結合的作業。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前置性作業設計就是動手做一個長方體,但是要求學生將制作的過程講給同學和父母聽。從準備工作時開始說,通過學生的先“做”和“說”,第二天上課時,再從點、棱、面三方面進行引導,學生很快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同時還提高了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習興趣。
首先,學生學會查找資料并利用資料是前置性作業完成的一項重要技能。教師要輔導孩子如何在網上尋找資料,并懂得如何篩選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
其次,老師在布置完前置作業后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作業成果,讓他們的勞動有所做也要有所用,這樣的話,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興致才能得以保持,學生才樂于去做,才能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再者,對認真完成的小組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一開始沒有認真完成的小組不要操之過急,要耐心引導,積極扶持。也可以安排前置作業完成得比較好的同學幫扶這些同學,逐漸達到人人養成認真完成前置作業的習慣。
良好的評價是促進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助推器”。對于前置性作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評價,還要督促家長,在學生完成前置性教學家庭作業后,家長要進行及時中肯的評價。例如,在完成一次作業后,家長可以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今天×××(孩子的姓名)同學的作業,完成的既快又干凈并且很整齊,更高興的是自己檢查中能發現錯題,及時改正,值得表揚……”這種積極的評價,第二天孩子會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好。
此外,教師要尊重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勞動成果,在課堂上,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業,讓他們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
總而言之,前置性作業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它給課堂、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讓學生更自信,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也給我們的課堂帶來廣闊的知識和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