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予
(庫爾勒市實驗中學,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前沿陣地,而學生的教育應以養(yǎng)成教育為主。養(yǎng)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長期的培養(yǎng)訓練,使受教育者個體的感受和實踐達到不需要外力和內部意志控制就能自覺地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它的特點在于教育時間持久,訓練時間持久,訓練要求嚴格,情感體驗深刻,道德品質“內化”。
高中階段是對學生實施德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德育的養(yǎng)成教育在中學階段占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5至18歲左右,據觀察,這段時期中學生的心理呈現兩大特點:1.有一定認識水平;2.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中學生雖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但分辨和判斷能力有限,學校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質教育等的正面的引導和滲透便顯得非常重要。它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的作用。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難免有青春期的躁動和叛逆,因此,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是最佳的塑造手段,也是達到德育目標的最佳途徑。
早在古代我國儒家便非常重視“躬行”的思想教育和行為培養(yǎng),這是我國最初的德育教育雛形。孟子主張“以德行仁者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提倡“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孔子的“為政以德”教育理念及從“文(歷史文獻)、行(行為規(guī)范)、忠(忠誠老實)、信(講究信用)”四方面教育學生的方法為后來的教育觀念、教育系統等起到奠基的作用。小學德育的養(yǎng)成教育是我國傳統教育經驗的結晶由此可見一斑。
被譽為“現代學校德育”開山之父的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主張學校德育模式的核心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用各種問題和情境,激發(fā)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在自動探究中提高道德認識水平從而達到自覺道德行為。該模式認為學校必須進行德育,而且善是可教的,即“知善而選擇善”。
但過分強調“知”也是中學德育教育工作中應避免的一個弊端。光是把提高學生對德育的認知擺在突出的位置而未真正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之中是不行的。只有把“知”與“行”統一結合起來才能使德育教育達到它的終極目標。陶行知先生就是看到了“行”在人的思想品德中的重要地位,才把原來的陶知行這個名字改為陶行知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笔ベt之語一語中的,至今對教育者來說還是具有借鑒作用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身教是勝于言教的,因為身教比言教來得直接、具體、形象、生動。試想,一位平時都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老師能說服自己的學生彎腰撿起地上的紙屑嗎?俗話也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學生的眼睛是明亮的,學生的心是潔白的。而且,學生的可塑性強,模仿性更強,也許教育者不經意的一些舉動便成了污染學生的“墨棒”。因此,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為人師表,以身作則,作出表率,才能更好地開展德育的各項工作。
然而,我們強調“以身作則”(身教)并不等于忽視或取消言教。實際上,言教是身教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言教的引導,身教便失去目標和動力。把言教和身教有機結合起來才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最佳方法。運用語言的藝術和技巧,恰當地向孩子們講清道理,明確德育的目標和要求是實施德育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
教育服務的對象是人,是無數個個體,每一個個體都有其思想與靈魂。德育的養(yǎng)成教育過程實質就是思想與思想、靈魂與靈魂的交鋒,更是品質“內化”到“外現”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
荀子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世間萬物的變化與發(fā)展都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的,掌握其規(guī)律才能把握其命脈。因此,掌握中學生年齡與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則和發(fā)展趨勢顯得尤為重要。
德育養(yǎng)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達到不需要外力和內部一直控制就能自覺地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實現此目標,教育者需要樹立榜樣,作為典型,讓中學生能夠真正學習和得到培養(yǎng)。先進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為教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教師可以利用電視電影廣播錄象報刊雜志甚至網絡等媒體進行榜樣的宣傳教育,如工人驕傲向秀麗,人民公仆孔繁森、任長霞等正面人物的故事便具有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
實施中學德育的養(yǎng)成教育不能單靠某位領導的發(fā)號施令或個別老師的孤軍奮戰(zhàn)。在當今社會,學生置身于多種群體的人際關系中,時刻受到影響,德育的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應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學校、家庭、社會應聯成一體,發(fā)揮各自的責任和功能。同時還應講究科學的方法,長期堅持和反復訓練。
中學德育的養(yǎng)成教育方法多種多樣,譬如:1.言傳身教結合法;2.說理引導;3.比較鑒別法;4.榜樣示范法;5.情感陶冶;6.實際鍛煉法7.修養(yǎng)指導法8.心理咨詢法;9.彈性教育法等等。針對不同的個體教育對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養(yǎng)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四有”“五愛”的社會主義新人是德育基本任務之一。學校應努力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組織各種競爭,強化教育效果。如進行“三好學生”“優(yōu)秀團員”“優(yōu)秀公民”等的競選活動,進一步促進德育的養(yǎng)成教育。
德育,特別是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關系到民族的興亡,關系到祖國的騰飛。一位名人曾經講過:“少年強則國昌;少年衰則國亡?!币虼?,加強青少年的德育養(yǎng)成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