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敏
(重慶市秀山縣東風路小學,重慶 秀山 409900)
學習離不開練習,練習是為了通過形式的改變,讓基礎知識得到快速鞏固,并鍛煉思維能力。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利用練習這個行為,控制好練習的數量與節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比較重視練習,特別是前期對基礎知識,如“加、減、乘、除”等基礎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會讓學生完成比較多的練習,但是有些時候,數學的練習往往不是越多越好,題“量”的問題是需要教師進行著重思考的。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的能力提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教師不應該在教學之中“囫圇吞棗”,不考慮學生們實際的接受情況。在新課標的教學大綱的要求下,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找出適應學生的學習量,不讓學生增加過多的學習負擔。還有,教師在例題的講解時,應考慮到學生實際能力問題,語言上化繁為減,用較為通俗易懂的話語講解專業的問題。并且教師應該做到時刻換位思考,要從小學生的角度去思維題目的難易程度,而不是從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更理解學生們的實際需求,也更便于在課堂的講解中,掌握教學進度,控制好教學節奏。
想要在數學上有所提升,并且能力有所發展,那么就一定要具備堅實的數學基礎,這就像修房子一樣,高樓大廈的建設總離不開踏實的地基。教師對學生解題思維進行培養的前提,就是要著重教學基礎概念、理論,讓學生把每個概念理論都弄清楚、搞明白,這樣才能上升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在講解基礎知識的時候,先要注意概念的推導,數學的任何知識,都不是只是靠記憶就能學習好的,還需要注意理解、聯想思維。記憶是需要建立在理解的程度上,在推導概念的時候,教師要用豐富有趣的探究過程和學生一起去探究定理。比如說,在講解正方體、長方體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每人發一個正方體,讓他們對邊、角進行測量,在講解正方體之前,先講解長方體,用特殊替代普通,然后再找出規律。有了這些探究過程,學生在對知識的記憶上,就有了畫面感,而這種畫面感是對知識的理解與加深。
而對于一些像“九九乘法表”這樣的規律性知識,沒有什么特別的教學方法,只需要學生記憶背誦就好了,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這種記憶的內容是比較少的,但卻是一切數學知識的基礎,而這個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并不是特別高,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教學過程,盡量對每一個學生做單獨的監督。并且教師在教學之中,還要時刻聯系家長,讓家長將自己孩子的作業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這樣對于這些基礎知識的理解,學生在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就能夠掌握得非常到位,在之后遇到比較綜合的題目時,再遇到這些基礎知識,就不會存在解題上的障礙,反而過關的基本功往往是解題過程中的敲門磚。
在小學數學教學后期,會遇到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要求比較高的題目,在教學這些內容的時候,教師不必就讓學生單純的只知道去空想,在前期教學時,借助于輔助器材,模擬一些抽象的話題,可以輔助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說,在解決長方體的展開圖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很多時候空想是想象不出來的,而且展開圖變化多端,教師也沒辦法把所有的情況給學生列出來,讓學生記憶。所以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制作展開圖,然后動手折一折,看哪些圖形可以組成正方形,哪些圖形又是題型中用來迷惑人的。這種親自動手探究的過程,既可以解決學生空間想象力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準確地解決問題,比起教師拿著粉筆在黑板上比比劃劃,學生反而感到糊里糊涂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形象、生動,也更直接具體。
小學時期的幾何問題,很多時候考察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學生說實話只經過了小學階段的教育,思維能力程度還有待開發,有一些偏“奧數”的題目,對他們來說都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這時候,教師就要讓學生主動去化抽象為具體,巧用直尺、三角板解題,這種方式在小學階段是比較好的解題方式,同樣也是很節約解題時間,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但有些人對這種方式保持了質疑的態度,認為這樣的方式是為了讓學生找途徑,違背了題型設置的初衷。其實不管怎樣,只要最終能夠快速找到答案,都是數學學習中可取的方式。但是為了遵循題型設置的目的,教師還是要在學生解題之后把題目原本規定的解題方法講給學生,而學生最終適應哪種方式,還是要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思維程度也不同,選擇學習的解題技巧自然也不盡相同。
一題多解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階段,應該著重訓練的技巧。因為現在固定的教學模式,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大幅度降低,他們往往會在學習了一種解題方法之后,就不再對另一種方式專注學習,這種現象是因為找到最終答案給學生帶來了滿足感,學生們專注度放在了答案,而不是在于過程。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對于解題的態度有所調整,把專注度放在探究問題的方法上,減輕對答案的關注度。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不要只是局限于一種解題方法,而是要在每個問題解決之后,還有繼續對已經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想想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像“雞兔同籠”這樣的問題,就是典型的一題多解的問題,教師要把各種方式都教給學生,讓學生記錄下來,并且布置一些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在課下用不同的方法把題目分別完成。這樣促進了學生對一題多解的認識,有些時候甚至還會激發學生對題目強化思考,找出一種更新穎、教師并沒有在課堂上涉及到的獨特的解題方式。
教師在小學數學講解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知識進行例題的設置,用例題的方式去鞏固學生對數學定理的理解。在講解例題的過程中,教師著重于方式方法的講解,淡化問題的答案,把握好學習的過程,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