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花
(河北省永清縣第二小學,河北 永清 065600)
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漫長的研究過程,去了解、感受,甚至經歷、體驗,往往比掌握單純的數學結論更為重要,更有意義。而數學史正是這樣一門研究數學學科產生、發展歷史的學科。數學史以數學發展進程與規律為研究對象,追溯數學的淵源、進展。透過數學史,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概念產生的漫長過程,震撼于人類思維的創造性、縝密性,感受一個個推理演繹的邏輯美以及數學家們求解中的癡迷和堅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經具備的能力,訓練其數學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形成敏銳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會受先天條件、環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每一位同學學習數學的能力都存在差異。有的同學有先天的思維能力,對于知識的學習,往往是一點就通;有的學生有較強學習能力,在學習中可以舉一反三,能夠很快掌握所學知識;有的同學在學習數學中,領悟能力較差,勉強可以靠死記硬背公式對一般問題進行解答,但是在遇到較難的問題時則是六神無主,不能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最后靈活的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因此,對于領悟力較差,靈活運用能力較差的這一類同學,則需要依靠后天的思維能力培養,才能使其慢慢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去解決數學知識中一些較難的題目。
小學數學教學并非單純的老師講課,學生聽課,而是對學生素質全方位的培養,小學生物在學習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較好的理解,否則學生若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忽略了思維能力的作用,則會不利于學生對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
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可以對身邊所發生的事物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并且可以根據所學知識對事情提出質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對其事件提出自己的質疑及其見解,進而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小學教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思維能力,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對所學知識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最后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學生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需要有極強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而學生總結能力的體現,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標準。
“重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我國對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思維能力主要應用于比較強的推理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要有豐富的想象力、發散的思維能力、善于觀察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思維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對數學知識產生好奇的心理,當對數學的好奇心轉變成求知欲時,學生變會產生豐富的想象思維,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
例如:小學數學課題“三角形內角”中,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將三角形準備好,在課堂上讓學生手動測量三角形各個內角的度數,并且將每個角的度數記錄下來,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任意說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老師則一口將另一個角的度數報出來。學生則會很好奇老師為什么可以一口就回答上來,進而就會對接下來老師的講解充分興趣,通過此類方式,教師可以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有效提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問題,以提問的方式引入學生進入到思維活動,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例如:小學數學課堂“最小公倍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必須要包含各自特有的質因數和共有的質因數呢?學生拿到問題便會開始思維活動,相較于以往老師講解一大堆,學生聽得是是而非的教學方法來說,此類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并且學生在解答問題時,會積極開動腦機思考,為了將問題的答案找出來,就會將思維變得積極活躍起來,長期下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只是一味的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該從提高學生的興趣出發,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探索數學教學創新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以提問的方式引入學生進行到思維活動,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還能有利于展現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