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照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第六小學,河北 承德 068360)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將美育和德育融入到相應的教材內容中,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陶冶,最大程度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優美的感情,在學習豐富文化知識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在語文課堂培養智力的同時,將德育和美育充分融入到課堂中。但是美育和德育的培養并不是刻意的教學行為,而是在語文知識的傳遞中潛移默化培養起來的。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以及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出相應的課堂教學策略如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審美教育和情感滲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形式,通過相應的課堂學習,可以將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到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目標中。從而讓學生的優秀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以情感為中介,將學生的情感和具體的語文知識充分結合起來。教師在整個教學過成中,創造出一種有節奏、有形象既和諧又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氣氛和情境。當教師營造出一種活躍而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氛圍后,相應的語文課本不再僅僅是抽象的語文知識,而是讓學生的情感受到波動的學習對象。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對所學知識進行不同層面的感知,最終對語文課堂中展示出來的情感進行充分的領悟。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但要準備好相關的知識外,為了讓學生在情感上受到相應的感悟,同時需要具體的心理準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相應的情感體驗步驟,從而讓學生獲得相應的審美情感滲透。
在嘗試過程中,可以遵照以下的步驟進行相應的心理準備。1、對課文當時的特定社會環境或者景象進行充分的假想;2、對作者的獨特生活體驗進行充分的感受;3、進入課文情境;4、揣摩作者內心,設想作者寫作時的心理感受;5、在作品中忘掉自己,隨同作者的情感思路進行系統的學習。
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迅速進入相應的教學情境,學生要對學習的文本進行全方面的了解,比如要了解作者以及相應的寫作背景。因為每個作者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而作品就是作者的情感體驗,學習作品就是要進行相應的情感傳遞。同時,作品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不同層面的反應,作品中體現出作者對社會的反思和情感體驗。所以,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的具體情況對獲得審美教育是相當重要的。
語文文本內容的學校和文學鑒賞批評是有所本質區別的,有著自身獨特的要求以及規律。教師在教學過程照要善于捕捉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良好的情感交融,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情景。在感知和領悟課文情景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準備、心理感受能力和生活經驗、形象再創造能力等。發揮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情感與具體課文內容展示的情感進行充分的交融,從而讓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語文所選課文并不是隨意性的,這些課文內容都是非常優秀的,思想情感較為豐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想將課文蘊含的思想情感完全理解,如果只是憑借教師的知識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是憑借上課中的系統分析也是不能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因此,在小學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借助于反復的朗讀去體味文章蘊含著的深刻含義。對文本中深層次的意味進行挖掘和領會。學生進行朗讀時,可以受到文本照哦概念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達到良好的引領效果,從而進行較好的情感傳遞。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再創造的過程。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相應的作文訓練,不但可以檢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可以將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較好的把握。因此,在作文訓練過程中,特別是在作文修改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文、周記和日記進行詳細的修改,在作文、周記和日記的訓練過程中,學生會將自己的心理動態充分展示出來,教師在批改過程中要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并且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教學。
比如,有次學生在作文《老師,我想對你說》中說道:“老師,其實在我在課堂中有幾次都舉手想回答問題,但是根本沒有注意到我,或者根本不在乎我,所以后來我不會舉手了。在每次考試后,你總是批評我的考試成績差,回到家中也會受到父母的痛罵。這書,我實在是沒有興趣繼續讀下去了......”讀完這位學生的作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知道我傷害了一個單純而美好的心靈。所以在作文的評語中,我對自己的疏忽進行了充分的自責,同時在后來的課堂教學和作文訓練中,我盡量給這位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學生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經過半學期的學習,這位學生對學習非常感興趣,在期末考試中,成績居然從期中考試的倒數第三名飛速發展到全班第八名的好成績。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有多么重要的重要。
總之,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課文內容的諸多條件限制,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對知識進行傳授,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校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創造型思維,與文本進行充分的交融,深層次理解文本內容,從而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審美德智的教育與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