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合市中學,江西 撫州 344806)
初中歷史知識涉及太多的時間和事件,而且歷史知識都需要背誦,缺乏靈活性,如果老師教學中一味地講解歷史理論,就會使學生感覺過于單調(diào)和無聊,學生也就無法做到整堂課認真聽講。教師有時偶爾講下書本上的歷史事件,但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自己穿插的故事,容易出現(xiàn)敘述過程不完整,故事的來源和真實性不明等問題,很容易對學生造成誤解,因此老師在講歷史故事時要審核其真實性。
初中學生正處在叛逆性格的形成時期,提高他們主動學習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渴望學習新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歷史教材為基礎,有針對性地穿插歷史故事,使學生樂于傾聽和活躍課堂氣氛,進一步保證歷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學習效果。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解一些正能量、鼓舞人心的故事,從而使學生對歷史故事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主要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歷史,在學生全神貫注聽故事時,也就對歷史產(chǎn)生好感,慢慢地喜歡學習歷史知識。但是,不是所有的歷史故事都適合用到課堂教學上,只有帶有積極意義的、正能量的歷史故事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運用故事時,將歷史故事細細篩選,將歷史故事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緊密相連,發(fā)揮出其最大的價值[1]。
第一,真實性。歷史故事在挑選的過程中,要始終遵循其真實性的原則,保證教學效果。
第二,針對性。教師在對歷史故事進行甄選時,首先要考慮歷史故事與教學目標是否貼合,其次就要考慮歷史故事和教學內(nèi)容是否一致,只有在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入歷史故事,才能使學生及時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完善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
第三,趣味性。引入的歷史故事有一定趣味性,才能快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2]。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前,利用一小部分的時間講個有關(guān)的歷史故事,作為一個引言,把本節(jié)課要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引出來。學生通過傾聽歷史故事來集中精神,并根據(jù)故事涉及的內(nèi)容認真學習歷史知識,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當學生在認真聽講時,他們的精力是十分充沛的,并且歷史故事和教學內(nèi)容相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外,教師所引入的故事要新穎多樣,這樣才能讓學生認真聽接下來的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聽到這個題目,學生就可以想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教師就可以將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故事,通過闡述“南京條約”的簽訂,以及一些令人恥辱的事件來激勵學生努力奮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我國歷史悠久,中華上下五千年,只靠課堂時間嵌入歷史知識是有限的,教材中的知識只是我國歷史的一小部分。為了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老師在課堂結(jié)束之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下次課程的作業(yè),針對下次課程內(nèi)容,讓學生自行搜索相關(guān)故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累更多的歷史知識,歷史屬于故事性學科,但不能把所有的歷史事件編入有限的教材內(nèi),所以教師應該利用歷史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不斷地豐富歷史知識。
初中生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最開始是喜歡學習歷史的。學生上課時的狀態(tài)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直接關(guān)系,如果教師總是千篇一律的講理論,時間久了,學生就會覺得無聊,同時造成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厭倦。但如果采用故事的方式來代替純理論的教學,便能夠使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升。比如,講“吳越爭霸”時,結(jié)合“臥薪嘗膽”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fā)憤圖強,吃苦耐勞,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更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而是通過老師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篩選出真實可靠的歷史故事,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中,與歷史對話,師生進行互動,共同探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受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的洗禮,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不甘于平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