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實驗小學東校區,山東 德州 251100)
語文核心素養是指穩定、基礎、適應時代發展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文學、文章等知識和寫作風格、興趣等人格培養。在小學語文階段,小學生受年齡和身心素質的限制,聽、說、讀、寫能力還不成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表達和寫作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逐步掌握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文化素養。
1.教師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忽視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今天的教育過程中,仍有不少教師關注學生的語文表現,認為學習成績是教學的唯一標準,致力于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任務是教小學生讀懂課本中的單詞,閱讀課本內容,背誦課本文章,并在每次總結測試中取得良好成績,而忽視了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長此以往,很容易固定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形成漢語是死記硬背的印象,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使學生在核心素養上越走越遠。
2.學生學習興趣低,被動學習情緒高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主動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的話語。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對于小學語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表達的基本能力,為將來的語文學習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礎。在這一階段,學生應注意培養基本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然而,由于今天考試的壓力,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忽視了自己的利益。在學習過程中,他們逐漸僵化,甚至產生排斥心理,這極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教師應改進和優化自身的教學觀念,及時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避免受應試教育的束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空間。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作為核心內容進行教學,積極開展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自己的促進作用和教學地位,明確自己的導向作用,完成角色定位,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形式。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教師深入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思想規律和建議。這樣教師才能綜合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還應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發展自己的學習,合理分組進行研究和討論,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學生分組時,不僅要以分數為分組標準,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日常表現和學習態度,為每個小組制定專業的學習計劃。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小學生有自己的特點。在筆者看來,有學習興趣的小學生會表現出自己的想象力,會不斷產生好奇心,進而調動思維,采取行動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學習興趣的生成是小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將對小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小學課文大多生動有趣,篇幅短。里面有許多童話和寓言。這些生動有趣的課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鍛煉孩子的閱讀能力、創新能力和想象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應與知識教學目標放在同一位置。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分別是:德育目標、生活常識教育目標、美育目標。畢竟,我們培養的是未來的建設者,他們是現實生活的主要成員。他們需要有“生活能力”,在學習活動中要有生活的洞察力和幸福感。基于此,我們應該把美育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比如,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注意作者的精神信仰和作者所傳達的人文情懷之美。在研究《日月潭》一文時,筆者對日月潭的描述是:“日月潭很美。它是中國臺灣省最大的湖泊。湖是綠色的。湖心有一個美麗的小島,叫做光華島。早晨,湖面上有一層薄霧。在寫這篇文章時,作者把自己的深情寫在文章里。作者對日月潭和臺灣的整體維護,體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和維護個人和民族尊嚴的情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我們充分認識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就要求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能夠認識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是以語文核心素養為主要教學目標的。這就要求教師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及時更新和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情感教學工作的開展,使學生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和作用,發揮自己的主導地位,從而更積極地融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也將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