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亮
(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鄉村發展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很多城市相較于鄉村,經濟差距已經在逐漸的縮小,但是依然有很多城市和鄉村,經濟差距不僅沒有如預期般縮小,反而有越來越大的勢頭,城市和農村的收支很不平衡,有的農村已經出現基本沒有年輕人的情況,經濟非常落后。在鄉村經濟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同時,文化問題也隨之而來,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傳統鄉村文化的缺失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很多鄉村文化由于傳承和傳播的問題,已經面臨著失去的風險。而傳統手工藝作為傳統鄉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面臨著現代化文化沖擊和城鄉經濟差距的雙重壓力下,面臨著轉型和再生產的問題。
“一村一品”指以村為基礎,充分發揮本地優勢,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或產業,從而大幅度提升經濟實力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一村一品”的理念最早是由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于1979年倡導發起的。當時的日本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加速,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為扭轉大分縣農村人才短缺、資本外流、產業萎縮的局面,提高農村地區活力、振興地域經濟,平松守彥發起了這一運動。該運動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獨立自主、銳意創新,培養人才、面向未來”為基本理念,引導農村居民認識和現自我,找出當地產品和文化的特點,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發生產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的產品,并讓這些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這一運動在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和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村一品”運動之所以受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關注,在日本之外的許多地方得到推廣,其基本理念和發展模式對許多國家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具有普遍借鑒價值。
1.和諧性
在制作傳統手工制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本身并不成型的材料在手工藝人手中仿佛具有了靈性,手工藝人和手工藝品渾然天成,人與物、文與質、心與手、材料與藝術仿佛融合到了一起,使傳統手工藝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2.象征性
傳統手工藝品往往能反映出當地所具備的特色,看到一件工藝品就不由的想起它所出產的地區,手工藝品通過造型、尺寸、色彩、紋路等方面,不僅表達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還借工藝品來象征倫理道德,蘊含著特殊的寓意。
3.趣味性
在對手工藝品加工的過程中,使用不同材料、不同工藝、不同技術下制作出來的手工藝品,往往最后的成品也大不相同,不同的材料和技術在制作融匯的過程中,存在的變化往往能在不經意間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而在最后成品制作完成后,不同的作品也為人們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傳統手工藝目前正逐漸的走向衰落,在現代工業生產的沖擊下,手工制品的市場需求逐漸縮減,許多手工技藝由于難度大,周期長,且通過傳統手工藝所帶來的收入也無法滿足預期,傳統手工藝面臨藝人流失、后繼無人的困境,而且傳統手工藝的產業鏈不夠完善,整體競爭力不斷下滑,缺少相應的平臺,所以目前的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再生產和轉型的問題。
傳統手工藝在工業化、信息化的時代沖擊下,逐漸失去了自身的經濟價值,傳統的生活結構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讓一些手工藝消失在了我們的視野中。但是也有一些手工藝通過轉化和重組,與社會的大環境相融合,成為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重要的文化資源。由于傳統手工藝的形態和技藝千差萬別,技藝類型和技藝形態十分豐富,所以在傳統手工藝再生產的過程中,運作方式、機制結構、社會基礎和影響范圍等方面都要有所不同,要根據各種傳統手工藝的特性,使用與之特性相符合的再生產方式。例如:通過使用批量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來生產那些本身工藝比較簡單、取材方便的傳統手工藝制品;通過小批量、高規格的生產方式來生產那些技術手段與核心價值比較高的手工藝品,如陶瓷、玉器等。而對于那些具有標準化、規范化的工藝流程和操作技巧的手工藝而言,在滿足生活需求的基礎上,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強化現代生活的審美趣味,使之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兩方面互相融入,相互結合,獲得更廣闊的收益。
發展“一村一品”的過程中,傳統手工藝也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充分發揮本地優勢,生產出符合當地特色的手工產品,提供特色服務。例如:在當地具備有多個組織或多個作坊使用傳統手工藝進行手工藝品的制作,可以由政府主導成立生產合作并建造工坊,將會使用傳統手工藝的組織集合起來,統一進行手工藝加工,改善惡劣、隨意的生產環境,將資源集中起來進行手工藝的再生產,既能提高生產效率,也能互相交流互相創造,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將手工藝人們的想法和思維集中起來,對手工藝品和現代化的結合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集中生產的同時,也可以創造一些地標性的鄉村場所,供更多的人去有環境有空間的了解當地傳統手工藝的特色,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做好配套完善設施,從而實現傳統手工藝的產業鏈的豐富。根據鄉村自身條件充分利用資源發展特色手工藝產業,是“一村一品”視域下鄉村區域優勢和品牌效應形成的必經過程。
“一村一品”的進程發展,是由產品到品牌的發展,所以在有了符合當地特色的產品和特色服務后,加強品牌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加強品牌建設可以使產品的經濟、文化、服務、消費等功能有機的融為一體。傳統的手工藝一般都是有個人或家庭作坊制造,往往沒有品牌,在再生產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將手工藝品貼上符合當地特色或鄉村特點的標簽,打造出有特色的品牌。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品牌化的認知,加強品牌認證,塑造品牌形象,我們既要圍繞傳統手工藝品延伸,發展產品的原料、加工、生產、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又要注重特色產品的流動性,突破“一村”的局限,將品牌發展到城鎮、市區,達到“一鎮一品”“一城一品”甚至“一國一品”,立足于本地,將品牌輻射出去,瞄準國內外市場,從品牌發展到名牌,搶占市場份額,讓品牌這一無形資產成為質量保證、產品檔次的代名詞,提高區域和國家競爭力。
在我國鄉村建設中,農產品的推廣一直是國家致力于積極解決的問題,鄉村地廣量大,人口眾多,情況復雜,在營銷和推廣上一直是個難題。而“一村一品”的引入,充分地調動了鄉村村民的積極性,創新了產品的包裝,打造了符合當地特色的品牌,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加強了品牌的營銷。在傳統手工藝再生產的品牌營銷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互聯網,將傳統手工藝和電子商務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營銷和推廣的目的。首先,利用互聯網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宣傳,將傳統手工藝人制作手工藝品過程的圖片、視頻等制作成短視頻或紀錄片,然后再通過各類公眾號和自媒體進行宣傳,通過這些短視頻、紀錄片可以直觀的將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呈現在觀眾面前,既達到了對傳統手工藝和手工藝人的宣傳作用,也增加了產品的可信度,增加了品牌效益。而在營銷的實際操作中,通過電子商務的介入,也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品得以廣泛的流傳。如今網購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傳統手工藝品也通過電子商務的營銷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電子商務為傳統的手工藝品提供了平臺和銷售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人們對手工藝品的需求。而在手工藝品牌走向更多地方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喜愛工藝品的人到當地進行觀光和學習,促進了當地的旅游產業,增加了傳統手工藝人的收入。而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上買家的各種需求,也能給傳統手工藝帶來更多的點子與創意,更好的和現代化文化相融合,在產品上不斷創新。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的銷售,使得傳統手工藝得到了發展與傳承,也對手工藝品牌的營銷,起到了推動作用。
傳統手工藝的再生產離不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村一品”中也把人才培養作為基本原則之一,將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培養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充分體現人才的重要性。目前,我國鄉村老齡化嚴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將新鮮血液帶到鄉村中來,轉變年輕人的價值觀念,為鄉村的建設和傳承出一份力。當然,在現代化年輕血液融入的同時,分類精準地培養人才和提高鄉村的整體素質也是重中之重。具體表現在,一是對手工藝人進行思想啟蒙,幫助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去提升自己的理念,并對其進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知識灌輸,讓手工藝人對傳統手工藝的再生產提出自己的想法;二是要培養適合時代需求,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優秀人才,加大對鄉村“一村一品”領頭人的培訓,領導和示范帶動更多農民成為推進“一村一品”發展的主力軍;三是建立健全農民組織,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增強整體力量,使傳統手工藝與現代人文融合,從而提升鄉村的整體素質。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手工藝面臨著被選擇、被淘汰的時代命運。而“一村一品”將傳統手工藝和時代的發展有機的進行結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很多有關傳統手工藝再生產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手工藝再生產的研究提供了諸多方面的借鑒和經驗。“一村一品”作為我國在新的農業發展環境下采取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涉及到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推進“一村一品”經濟的發展也必將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推進“一村一品”在傳統手工藝的再生產發展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標準,同時進行產業的完善與創新,提高品牌效益,增強品牌營銷,合理培養人才,從而達到真正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