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在今天這樣一個講究實用功利的時代,大學語文教學處于一個相當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大學生都已經(jīng)學了十幾年的語文,特別是在中學階段,由于實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中學課本進行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改編,結(jié)合中學語文讀本,他們的閱讀視野大大拓寬了,閱讀能力也較過去有所提高。而很多大學語文課本,比如由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國家級重點教材《大學語文》,上面所選的篇目幾乎有一半以上大學生們在中學階段就已經(jīng)學過或者讀過,這樣就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類似“大學語文無非是中學語文的老生常談”、“語文我已經(jīng)學好了,我到大學來是為了接觸到前沿的學科,未知的領域”等等思想,從而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當今社會對于英語學習的提倡遠遠超過了對漢語的重視。“英語是一塊敲門磚”,大學生們自踏入大學校門起,就強烈地感受到了這一點。英語過不了四級,拿不到畢業(yè)證;考研要考英語;找工作要拿英語等級證書,這些無不刺激了大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熱情,整天讀啊聽啊,樂此不疲。相反,對于大學語文這種“實用性”不強的課程,自然是不屑一顧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學語文不在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兩方面下功夫的話,恐怕連生存都成問題。所謂創(chuàng)新性,是指大學語文和中學語文相比,在內(nèi)容、教學方法上應有較大的不同;所謂實用性,是指大學語文在講授過程中,應使大學生感到他們無論在知識的拓展、思維能力的提高,還是在閱讀和寫作技巧的掌握方面都受益匪淺。所以,如何組織大學語文教學,重點在用什么觀念去指導教學,非常重要。大學語文教師需要用一種全新的理念,即整體的角度來詮釋課本,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大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觀理念包括:
中學是打基礎的時段,語文側(cè)重于對文本的闡釋,象字、詞、句的解釋、段落的劃分、中心思想的歸納等等,每篇課文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單元,好比一顆顆名貴的珍珠,雖然光彩奪目,但卻不成體系。大學語文的任務就是要將這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連起來,成為一串璀璨的項鏈,讓那些名篇巨著以新的面貌展現(xiàn)在大學生的面前。
由中學階段的逐篇介紹范文的講法變?yōu)榇髮W階段對中外文學做一個整體的關照,需要大學語文的講授按照文學史的脈絡編排,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一)可以極大地豐富大學生的知識。中小學語文教材一般是按文體編排,分為“文言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大學生經(jīng)過十幾年的學習,對各種文章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文學史發(fā)展的概況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知識空白。中國文學的分期,每個時期的特點及代表作家作品,作家的生平、思想及主要藝術風格,是他們所不了解而樂意了解的。一個學期的大學語文學下來,大學生們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就會有了一個完整的印象,而對空白知識的填補也使語文課多了一份吸引力。
(二)可以多角度開拓大學生的思維。對文學史的整體觀照能夠引導大學生們對各個階段的文學現(xiàn)象、作家作品進行比較,從而提出許多在中學階段從未想過的問題,比如“唐代的詩歌為何如此繁榮?”、“宋代與唐代時間接近,但宋詩的發(fā)展為何呈現(xiàn)出與唐詩迥然不同的面貌?”以及“雅文學被俗文學取代為何在元代,有什么樣的社會原因?”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必須運用比較、結(jié)合史料分析、想象等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樣可以促使他們思維能力的提高。
從來文學家都被稱為“語言大師”,說明文學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語言的錘煉與加工,在講解文學作品時有意識地將文學與語言結(jié)合起來,無疑會提高大學生們運用語言的能力。比如在講中國古典詩詞的時候就會涉及到許多語言學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
(一)詩歌的押韻、平仄等音韻學方面的知識。學生會對“鵝”為何會與“國”字押韻感到困惑不解,因為它們的韻母“e”與“uo”顯然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用語言學的知識去解釋。一個音節(jié)的韻母可以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韻頭可以不管,只要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相同的都算同一個韻,“鵝”字與“國”字韻腹相近,所以押韻。另外象雙聲詞、疊韻詞的創(chuàng)造和運用的問題均可在語言學中找到答案。
(二)字、詞的運用等詞匯學方面的知識。中國古典詩歌在遣詞用字上可以說是講究至極,詩人能夠用最經(jīng)濟的詞語來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好詩往往能達到“一字不能易”之境界。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圓”二字,下字平平,卻能平字見奇,樸字見色,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香菱之口評價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另外還可以運用對字詞的分析重新詮釋名篇,如王昌齡的《出塞》是大學生們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學過的詩歌,但要知道它為何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的原因,就得從它首句的“秦”“漢”兩個時間限定詞著手分析。這兩個詞從千年之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蒼茫雄渾的氣勢,這就是所謂的“發(fā)興高遠”,使平凡的主題具有了不平凡的意義。
(三)比喻、夸張、雙關等修辭學方面的知識。對古詩中所用的修辭手法如果不加以分析的話,將會影響到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如“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用雙關手法表現(xiàn)愛情結(jié)局的不圓滿。而古詩中所用修辭手法有時很難看出,需要相當扎實的語言知識基礎,像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用了比喻和夸張兩種修辭手法,將李白抑郁不得志的極度苦悶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講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還會綜合書面語和口語、語境等語言學方面的知識。
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往往沒有特別強調(diào)語言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鑒賞中的重要作用,這就使中學生在進行文學鑒賞時只能照字面直解,對其用語的巧妙、潛藏在字里行間的言外的聯(lián)想意義、感情意義、意境意義和風格意義乃至每個作家的語言特色和語言風格不能一一領會。大學階段應該給他們補上這一課,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文學理論是從大量的文學現(xiàn)象中提煉出來的文藝理論。在大學語文的講述過程中,輔之以適當?shù)奈膶W理論知識,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們對作品的理解在中學的基礎上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還可以使他們自覺地運用文學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閱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比如唐詩善于造境,在給學生講唐詩的時候,一定要談到王國維的意境學說,這樣才能使他們對于唐詩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講到關漢卿的《竇娥冤》時,有關中西方悲劇理念的異同也一定要談到,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何中國古典悲劇一般都有一個大團圓的結(jié)局。
但是,在講述文學理論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技巧,一是不能太深,二是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三是一定要讓學生思考,最好用具有邏輯性的提問層層深入,對作品進行抽絲剝繭式的觀照,這樣才能達到效果。
綜上所述,在大學語文的講述過程中,若能做到文與史的結(jié)合、文學與語言的結(jié)合以及文學作品與文學理論的結(jié)合,輔之以具有邏輯性的提問,不僅可以豐富大學生的知識,還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考能力,為以后撰寫論文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