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
(中共武安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河北 武安 056300)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農村電商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網上消費、農產品網上銷售等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熱點。但由于農村道路交通較差、人口分布較分散、物流鏈較長、物流配送密度低等因素影響,農村物流業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面臨著物流成本高、物流速度慢等問題,成為制約農村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一)破除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發展農村電商的重要要求。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農村電商市場不斷擴大,農村網購數量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能享受優質便利的快遞服務。比如農村網購群體不斷擴大,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村網民已經超過2.5 億,簡單、方便、快捷的網上購物成了農民的重要消費方式,也成為農村消費中的普遍現象。據《2017 年電商物流運行報告》數據顯示,2018 年農村電商物流業務開始呈爆發式增長,增速比總業務量高出30%以上,這些對農村物流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然而,農村電商發展呈現出“長物流鏈+低消費密度”的特征,農村網絡及物流基礎設施薄弱,導致農村物流配送面臨著“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制約。如果不能打通農村快遞的“最后一公里”障礙,必然會影響農村電商的發展。因此,應當推動農村物流業發展,破除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二)破除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選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政府出臺了許多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發展規劃等,推動了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提升,促進“互聯網+農業”、“互聯網+農村”的快速發展。2016 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應當大力推動農村電商發展,實現村村直接通郵。但是農村物流業發展滯后,直接影響了“快遞下鄉”“農超對接”等惠農政策的實施,給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所以應當破除農村物流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讓農民共享現代物流業帶來的生產生活便利。
(一)物流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物流效率偏低。近年來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廣泛普及,網上購物成了農民的重要消費方式,但由于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物品往往不能方便快捷地送到農民手中,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多數快遞公司都將“主攻大城市,捎到小縣城”作為發展戰略,加強大中城市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愿在農村地區進行物流運輸資源投入。當前多數物流公司僅在鄉鎮一級建立網點,沒有形成遍布各個農村的物流網絡,中通、順風、京東等快遞公司的包裹往往只能送達鄉鎮所在地,并不能配送到行政村。此外,農村物流效率比較低。在許多農村地區的物流業務量與物流配送水平的增速并不匹配,快遞企業并未在農村配備專業的物流配送員,多將物品運送至代辦點、加盟店,然后由收件人自己到代辦點提取,這些成了農村物流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地級市之間物流配送往往能夠實現當日達、次日達,但是從鎮到農村的配送往往需要3 天。
(二)農村物流模式不夠合理,物流配送成本較高。從總體上看,農村物流業仍處于各自為陣的發展階段,天天、京東、順豐等物流企業都各想法解決自己的物流問題,大致可分為企業自營、“第三方物流+自提”、物流聯盟等模式。比如京東建立了縣級服務中心、京東幫服務店等,為京東物流用戶提供下單、配送、展示等物流服務,使京東配送能觸達廣大農村地區,但由于農村人口分散、訂單密度小,農村用戶很難獲得與城市用戶一樣的物流服務。韻達、順豐等快遞企業多與農村超市、衛生所等進行合作,將這些地方作為快遞的臨時存放點,然后讓農村用戶自行取件。申通、匯通、天天等快遞采用聯盟物流配送模式,在農村尋找合作伙伴,以加盟方式解決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這些各自為營的模式無法有效整合農村物流資源,帶來了農村物流資源浪費,導致農村物流成本較高。此外,農村物流配送成本較高。從總體上看農村地區人口分散,地廣人稀,規模大小和人流量也各不相同,同時許多農村地處偏遠地區,地形較為復雜,交通也不太便利,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難度和成本。
(三)物流人才比較少,物流平臺較落后。由于城鄉發展差異大,農村物流業難以吸引優秀人才,缺少熟悉農村物流特征的專業人員。特別是許多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多在城市務工,留在農村的多為老弱病殘的弱勢群體,這些人員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計算機能力和物流專業技能,很難適應農村物流配送這一工作崗位。此外,農村地區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綜合性的物流信息綜合平臺,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物流的配送成本、效率和質量等都無法滿足發展需要。比如物流企業在農村地區往往是各自為政,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物流配送問題,并未形成覆蓋各項物流業務和物流企業的農村物流信息化平臺,不僅增加了農村物流配送成本,也降低了農村物流配送效率。
(一)改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提升農村物流運輸效率。首先,應當改善農村道路交通設施。道路交通設施是農村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影響農村物流配送成本及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政府應當大力推動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村村通”惠民工程的實施,建立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絡,解決農村物流配送中的運輸難問題。其次,應當建立覆蓋城鄉的農村物流體系。地方政府應當以“快遞下鄉”工程為契機,推動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覆蓋縣鄉村的物流配送體系,實現“縣縣有中心,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比如應當按照適應性、經濟性、便利性等原則,從農村物流業務量激增的發展現狀出發,推動農村物流配送中心或網點建設,在鄉鎮所在地、輻射范圍廣的村莊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在行政村、規模較小的村莊建立物流網點,以更好地提升農村物流配送質量。
(二)創新農村物流配送模式,降低農村物流配送成本。從根本上看多數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是農村物流成本高、訂單密度小、配送方式不合理等所造成的。所以應當創新農村物流配送理念以“互聯網+”理念破解農村物流配送成本及效率問題,建立第三方分包的農村物流配送模式。比如地方政府應當充分整合農村物流配送資源,建立以第三方分包企業、物流公司(順豐、韻達、天天等)、農村物流配送資源(城鄉客車、農超配送車等)為主的農村物流平臺,由第三方分包配送企業組建覆蓋縣鄉村的三級配送網絡,打破農村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障礙。同時,為了更好地推動“物流下鄉”,政府應當為第三方分包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此外,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扶持中國郵政、電商平臺等方式,實現農村物流配送模式創新。比如可以以中國郵政為基礎建立第三方分包配送體系。中國郵政是一個網點分布廣泛的國有企業,在物流企業紛紛爭奪城市物流市場的背景下,中國郵政面臨著業務量下降的發展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可以與中國郵政進行合作、利用中國郵政發展農村物流業務,建立以中國郵政為主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將各個物流公司的快件配送至農戶手中。還可以以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商平臺為基礎,建立以菜鳥驛站為主的農村物流配送網絡,解決農村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三)加強農村物流人才培養,建立農村物流信息平臺。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與農村物流人才匱乏密切相關,因而應該將農村物流人才培養作為農村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為破解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持。比如政府部門應當為農村物流人員提供業務培訓,提高物流人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物流專業技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勝任農村物流工作。應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到縣物流中心、鄉鎮物流代辦點等工作,從整體上提升農村物流人員素質。此外,應當建立農村物流信息管理體系。應當推動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促使更多的農民能夠寬帶上網;應當大力普及智能手機上網購物的相關知識,打通物流系統在農村的信息渠道。應當以縣鄉村物流體系為依托,建立農村物流供需信息平臺,有效整合農村物流信息,提高農村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解決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是發展農村電商、改善農村民生的重要內容,對于“網貸下鄉”“服務三農”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應當正視農村物流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破除制約農村物流發展的各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