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濤 李璞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大學時代是青年學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校園文化建設環境深切影響著在校大學生的思想認知。醫學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需要“大醫精誠”的專業價值取向,也需要注重醫學生個體在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人本”意識的塑造。醫學院校的學科設置上集中在醫科范疇,人才培養體系上,職業培養特征明顯,同時,醫學院校因學科專業集中,與綜合性高等院校相比,少了些人文氛圍,有時易造成“務實卻短視”的校園困境。醫學生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人員,僅專注于治療技術的掌握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健康”作為職業發展的核心,而這需要信念和好習慣的長期養成。
醫學生是研習醫科知識,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由于學科特點的緣故,醫學專業學制長,實習期長,在校期間與在醫療機構實習期間都不同于其他學科培養人才的方式,而且其職業目標為醫務人員,畢業后的大多數人將長期從事醫療衛生事業。而一提起醫療衛生事業,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一個現實情況,那就是“工作強度大、時間長、責任重、壓力大,更需要有專業的技能和強健的體魄,且其學習習慣、運動習慣、飲食習慣也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疾病治療。因此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三個習慣”,是醫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為他們將來走向醫療崗位,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打下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已勢在必行。基于此,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處處流露著學生“三個習慣”的養成。
在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在醫學人才的培養方面更是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三個習慣”是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在學生培養教育工作上的教育理念和內容表達。學校著眼于醫學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教育引導醫學生將來必須學會開三張處方,即“醫療處方、運動處方、膳食處方”,與之對應的是醫學生的學習、運動、膳食“三個習慣”的養成,以期培養的學生將來都能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學習習慣是做好一個醫生的保證,科學運動習慣是的身心愉悅、快樂學習工作的保障,飲食習慣則關乎一個人日常生活,是健康中國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上醫治于未病“的醫家文化的踐行。學校正是在醫科人才培養實施上下功夫,從2016 年起,學校準確把握“健康中國”背景下醫學人才的培養方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運動習慣和飲食習慣“三個習慣”作為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率先提出構建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運動習慣和飲食習慣“三個習慣”培養體系,引導學生成為健康生活的積極踐行者、倡導者。
習慣的養成,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從提出構建醫學生良好的“三個習慣”起,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展此項育人項目,已經歷了三屆學生。在這期間,學生“三個習慣”的養成體現出以下特點:
在學習習慣上,醫學院校普遍存在女生人數多于男生的現狀,而女大學生在學習習慣的形成中,就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的合理持久性、落實學習任務、遵守學習紀律等習慣養成的關鍵因素上,比男生要強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保障的是醫學生的學業有成,而習慣的形成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與個體自身認知、外部教育制度結合地很緊密,是自律與他律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針對男生群體的學習惰性,校方應在外部教育方式方法上找尋對策。
在飲食習慣上,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完善學校餐廳膳食體系,為學生量身打造營養套餐食譜,并適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推陳出新。依托校園文化、學生社團活動,多角度去傳播健康飲食理念,讓健康飲食入心入腦。不過,盡管校方對學生群體采用了很多措施和方法去保障學生們的健康飲食,但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們更期待學校在食堂健康營養餐區分男生餐和女生餐,也應注意避免絕對禁止一些食物的售賣,比如菠蘿啤。男生和女生在對健康飲食的理解上存在差異,當宏觀的健康飲食理念落實為一日三餐的飲食方案,并在學生心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習慣,對校方來說,需要考量男女飲食習慣的差異性,提供更為完善的就餐飲食保障環境。
性別因素對學生科學運動習慣的養成,差別不是很明顯。學校堅持“大健康、大體育”理念,構建“身體素質提高班+項目化教學+體育俱樂部”三位一體課程模式,培養學生運動技能,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在校方多元化的引導下,學生們置身于濃厚學風的醫學院校,科學運動的習慣逐步建立起來了。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有著優良醫學教育傳統的醫學高等院校,學制三年,第三學年為醫學生的實習學年,學習地點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學校在實習地均配有本校的實習帶隊教師,以QQ 群、微信群等方式與實習生同步交流,關注并指導畢業班學生的日常。調查發現,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在“三個習慣”的認知上,流于表面,自身有消極情緒,其理由多為校方管得寬,說教意味濃;不過,大二學生普遍對“三個習慣”的認同度高,其原因是對醫學生身份的歸屬感,經歷了一年的學醫生涯后對“三個處方”理念深化,對“三個習慣”的養成給予的高度重視等。大三時,醫學生身臨其境,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醫學技能,使他們更加深刻體會到“三個習慣”對人生的意義,因此內心更加堅定地去踐行三個習慣的養成。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設有臨床醫學、中醫學、口腔醫學、護理等專業。醫學院校的每個專業都有體系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當不同專業的醫學生遇上三個習慣,在習慣的養成上又呈現出了有趣的現象。調查中發現,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學習習慣的養成上區別不大。但是在科學運動、健康飲食習慣上,不同專業有其專業背景知識的映射,比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運動習慣的養成上,對競技體育項目有所偏愛。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則在飲食習慣上,融入藥食同源的中醫文化理念,在運動習慣上,對傳統武術、太極拳、八段錦等強身健體項目情有獨鐘。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生,凸顯出的是食物形態、品種與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融合在健康飲食習慣中的體現。
學生“三個習慣”培養工作是一個全校全員參與的工程,涉及學校各職能部門。學校是學生“三個習慣”培養方案的提出者、規劃者,而系部、班級是培養方案的政策執行者,學生是最終的受益者和踐行者。在進行“三個習慣”培養方案的執行過程中,需要以結果為導向、以過程習慣養成為著力點。在結果評價的方面,需要以客觀結果為參考點,形成評價機制,助力培養方案落地實施并提升其內涵。
當前,在醫學生的“三個習慣”培養上,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目標明確,各系部也都在實踐中積極推進,在以高等醫學教育培養人才方案中,融入一些專題性的教學活動和社團活動。比如藥學系定期召開“學習、運動、飲食三個習慣養成教育專題會議”,會議適時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和不足,及時完善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一些社團開展“熒光夜跑”“早起晨練”等深受年輕學子們喜愛的活動。
醫學生的課堂理論教學,不論是專業課程還是通識課程,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改革教學思路,處處體現著課程思政的效果。比如在專業課的講解中,改變以往重臨床表現的講解,轉向啟發并引導學生去探尋疾病形成的原因,機體患病過程中,病理生理變化的原因,從而使學生對疾病有更深認可更本質的認識,鍛煉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深刻意識到“防范于未然”“大醫治于未病”的理念,進而促使醫學生“三個習慣”內化于心;在通識課的授課中,比如教師在對應章節的授課中融入“三個習慣”學生案例,把“三個習慣”的養成和三觀教育、健康中國等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實施落實;教師能夠運用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結合人文社科學科的具體知識,將醫學生的培養同其價值追求深度融合,使培養理念入心入腦,理解“三個習慣、三張處方”的理論體系,從而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氛圍中,逐漸將“三個習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學生宿舍是大學生校園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場所,不單單是住宿休息的地方,而是學生們在課堂之外產生交流溝通的小集體。宿舍通常由4—6 人組成,較為規律性的作息習慣都是在宿舍進行,白天課業忙碌之后,學生們紛紛回到宿舍這個小集體,相對私密性的活動是在宿舍發生,舍友之間比其他學生之間更具有親密性,他們在宿舍中相互影響,思想彼此交融,易形成圈子效應,目標行動趨同一致。那么,就這一特征,教育工作者可以走進宿舍,積極開展宿舍文化建設,通過有效的宿舍文化建設措施,不但加強了學生宿舍成員間的和諧友善,更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生活習慣。實踐中,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工部聯合各系部開展“文明宿舍”“宿舍文化月”評選等活動,把學校育人理念中的“三個習慣”融入其中,活動效果的反饋都呈現積極效應。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培養醫學生的“三個習慣”是對醫學生教育的有益探索,有助于醫學生在高等教育學習階段,深刻領會“身心健康”的內涵,通過各項具體實踐路徑使學生初步養成了 “三個習慣”。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實踐中“三個習慣”學生工作中的工作機制、如何進一步發揮學生主動提升自身習慣的良好發揮,如何回應學生個體差異性化的訴求還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去探索研究。因此,我們也希望關注醫學生成長成才的學者們,給予我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