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繼坤
(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中學,山東 聊城 252114)
各地學校都在引導學生讀書,讀經典,轟轟烈烈,效果顯著。然而,據筆者調查,一部分學生閱讀的現狀卻令人憂慮:有的學生讀的書良莠不齊,他們最喜歡讀的是一些消遣性的、無多大文學價值的書;有的學生讀得最多的是作文書,這也是因為學生想從作文書上找捷徑,應急也許有一點效果,可想真正浸潤人生,最有效的途徑仍然是多讀經典書籍;有的學生讀書是囫圇吞棗,只追求故事情節和某方面的刺激,或者為應付老師檢查。由此我意識到:在這些學生心中,他們的讀書之門還是封閉著的,必須引導他們既要“讀進去”,還要有“思考”,才能打開這扇封閉之門。
“讀進去”就是要有讀書的興趣。
現在大多數學校為學生規定了課外閱讀書目,每到放假之前老師都要求學生讀一些名著。某校一位老師說,有一次開學初他檢查全班同學的假期閱讀情況,發現全班只有三個同學完全讀完了老師規定閱讀的書目。這是什么原因呢?固然有現在課外閱讀要求的數量、難度比較大的因素,是不是也與有些古典名著離現在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不太感興趣,讀不進去有關?我認為要想“讀進去”,就要培養讀書興趣。
在班級里組建“興趣閱讀”小組,無論喜歡文學、藝術的學生,還是喜歡科學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知音。“興趣閱讀”的理念是鼓勵學生個性張揚,讓“每片葉子”都成為“它”自己。文章讀得越好越能說明學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走進作者所描繪的情景,走進作者寫作時的心境,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地。
在進行完一階段的讀書活動后,可利用閱讀交流課進行背誦名言警句比賽、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會、讀書展示會等活動。書讀得越多的同學就越能在活動中獲取佳績,還能激勵其它學生也積極投身課外閱讀中。
除了在黑板報中經常展出學生的優秀閱讀成果外,還定期挑選一部分學生的讀書隨筆編寫成作文集或班級刊物,供同學傳閱,既增加入選同學的成就感,又使其他同學互相學習參考。
課外閱讀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貪多求快。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讀書需求和習慣,不能一刀切,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把學生引領進書籍的百花園,教給學生采擷甜蜜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辯識花兒的芬芳,釀造讀書的甜蜜,才能真正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
洪晃說:“書不是拿來背的,是用來享受的。知識只有消化了以后才有營養,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同樣意思的一句話,他說:中學生退步的一大根源是沒有小學階段養成在閱讀中思考、思考中閱讀的習慣。閱讀與思考能對一個人學習成績和今后的人生道路產生如此大的作用,是我不曾料到的。
在長期讀書生涯中,我有這樣一個深刻的體會:平時匆忙不動腦子地看完一本書,用不了幾天,此書的印象便逐漸淡去。如果看書時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有一點體會心得,那么一段時間后即使此書的內容全都忘記了,讀書時的那點體會心得卻還是清晰可見,甚至多年后有誘因促發類似思考,還會清清楚楚地記得這一心得,使這一心得在潛意識中指導自己做事做人。所以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寫讀書隨筆,這種讀書隨筆決不是做樣子應付給老師看的,而是真正觸及到學生靈魂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閱讀是思考的基礎,而思考又是進一步閱讀的前提,兩者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王夫之說:“學非有礙于思,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如何在學生閱讀中養成思考的好習慣,是我們老師所思考的重要課題。首先,通過我們細致認真的指導和背誦名言警句比賽、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會、讀書展示會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情感上對思考的體驗,這是進一步思考的基礎,是引領閱讀向縱深發展的前提。其次,要把閱讀內容具體到自己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中去,獲得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獲,從而經常產生一些新鮮的思想,建立起自己特有的人格尊嚴。第三,要讓學生看到開花結果。比如把學生的作文結成作品集,鼓勵并幫助學生在各級報刊發表作品。當看到自己的作品發表,其激勵效果要比任何的言語表揚好上很多倍,這一個個成果就是人生的一個個驛站,指引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從而走向人生的輝煌。第四,要堅持不懈。任何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學生的閱讀思考習慣的養成也不例外。要從學生的一生幸福的高度去認識學生閱讀思考習慣的重要性,使閱讀與思考成為學生像吃飯、穿衣、睡覺一樣的需要,陪伴自己的一生。
朱熹曾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之中的“心到”就是強調閱讀過程中“思”的重要性。特別是閱讀經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時,若能邊讀邊想,去體會、去揣摩,真正做到“與文本、與作者心靈對話”那才是最佳境界!波爾克說:“讀書不思考,等于吃飯不消化”閱讀只有思考,讀書才顯深度;閱讀只有讀出書味,才能豐富人的內心世界。
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并且“讀要思考”,才能打開學生心中那扇封閉著的“讀書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