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樵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3)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美術課程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加強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日益顯得重要與急迫。《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想象和創造等活動,鼓勵學生完成獨立思考,展開探究,形成創意,動手操作,完成作品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
那么,如何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實施初中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本論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生活作為藝術的源泉,前人多有論述,而生活不僅是源泉,對于初中美術課和初中生來說更多的是,在和生活近距離甚至零距離的觀察和體驗中形成美的眼光和感悟生活的方式和途徑,興趣更在其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成為學生是否能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在設定課程內容時,要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并堅持將美術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學生的興趣愛好聯系起來。如此,對美術課的興趣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動機在興趣激發的基礎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求知欲和探究熱情。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初中生美術課程興趣的激發,在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當中,必須注重初中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發現與感悟生活美的興趣。利用初中生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去回憶、思考、總結。這些都是生活當中的具體小細節,但是小細節蘊含著大道理,如果不留心則稍縱即逝,而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強調,學生趣味大增并結合自身所見,對創意字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及粗淺的嘗試,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生活小細節與美術課的密切關聯,來源于教師生活的趣味,如果一個老師能時刻將生活與美術教學聯系起來,一定能把美術課上得生動、深刻、通俗、有趣。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中,多以教師灌輸知識與技能,學生一味接受這一模式進行美術學習。學生參與性不強,主體性不夠突出,因而學生的能力也難以得到發展。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探究性學習就是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就是基于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依據課程要求為自己的學習提出具體目標并完成之。自主探究式學習比教師進行知識灌輸更為有效,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個人學習潛力,真正的做美術課堂的主人。
在學校的眾多學科當中,美術這一學科在應試教育這一前提下并不受重視,學生對這一學科的態度也與其他學科不同。但是,只要教師能夠做到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興趣的自主實證者,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當然自主探究性學習是自主和探究兩個核心要素的一個過程的融合,自主只是形式,探究才是目的,當自主的興趣與探究的過程能夠有機融合,自主探究性學習才能得到實現。自主探究性學習不是完全擺脫教師的指導,反之,教師應當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和掌控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一方面引導之,一方面審視之,一方面提醒之,努力使學生自主而不隨意,探究而不隨便,從起點直達終點。做到此,才能真正收到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效果。
簡化美術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這區別于傳統的美術課堂。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應通過分析課程類型與學生情況,有意識的加入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淺顯的問題沒有必要讓學生進行討論探究,難度大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認知,在學生通過討論后得不出什么有意義的結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徒有外在活動卻沒有內在體驗,使自主探究性學習變得無目的、無意義。在具體課堂實踐當中,教師通過開放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提升學生創造力。
美術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本就是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發揮,促成學生創作的目的。美術課堂中如何讓學生充分發揮其創造力,教師需將課堂簡化,讓學生有所思、有所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學內容力圖貼近學校學生實際,內容盡量體現基礎性,既便于全面開展,又能夠不斷拓展。二是工具盡量簡單。簡單的工具便于學生帶入課堂,能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三是面向全體學生。教師需考慮到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力爭讓沒有美術基礎的學生也能學會欣賞,敢于大膽表現,體驗到成就感。四是完成小幅作品。考慮到初中美術課場地和時間限制,小幅作品更適合初中美術課的實際,學生更容易出作品。
現今處于一個“大數據”時代,初中生獲取信息渠道較多,興趣廣泛,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強。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自主探究性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以“探究”為目的的課堂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學、去思考、去表達、去創作,去體會思想的升華。
美術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化難為易、循序漸進、逐層深入。自主探究性學習,關鍵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在于教學設計的精巧,在于教學流程的科學,在于教學難點的破解。教師需學習更多新課改理念,并融入課堂教學當中,真正打造生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