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勁靈
(廣西百色市第七中學,廣西 百色 533000)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朗讀只是其中的一種,其應用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將文章理解的更加深刻,并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目前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只是在做表面功夫,讓學生象征性的讀一下文章,導致學生無法了解朗讀的重要性,沒有形成正確的朗讀習慣。想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教師就需要將朗讀教學重視起來,并將以下策略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積極指導學生朗讀,并不斷的豐富朗讀形式,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使朗讀教學達到理想效果,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素養。
朗讀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手段。朗讀本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但是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朗讀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對朗讀也不重視,對文章無法產生自己的看法,在學習文章時只能聽教師講解,機械般的記錄。這樣的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的參與感不足,無法體會作者的情感,也無法真正理解文章,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除了這種方式之外,一些教師還直接利用錄音代替了范讀【1】。雖然教師有應用現代化工具教學的意識,但是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朗讀教學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范讀會比錄音更有針對性、目的性,學生會更深刻的理解文章。
例如在教學《背影》的時候,教師可以選取重點內容進行范讀,比如父親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卻堅持為兒子送橘子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就可以先充滿感情的朗讀,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讓學生有所感悟,然后再反復的朗讀。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就營造起來了,學生還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師在學生朗讀的時候要仔細傾聽,并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適當地給予指導,從而有效的將朗讀效果提高。
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不愿意參與朗讀教學,是因為太過枯燥乏味了,教師總是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跟讀的方式。一開始學生還能配合教師,并覺得很新鮮,努力的表現自己。但是時間一長,學生就會覺得太無聊,喪失了朗讀興趣。在教師安排朗讀任務后渾水摸魚,無法深刻理解文章內容。
追根究底,是教師在“舒適圈”不愿意走出來,采用同一種方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想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就需要利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進行朗讀教學。這樣一來,學生看到新奇的朗讀形式會被激發興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朗讀教學。不僅課堂氣氛可以活躍起來,還可以將朗讀效果增強。常用的幾種朗讀形式為:齊讀、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朗讀內容選擇朗讀形式,發揮出不同朗讀形式的作用。例如在教學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齊讀,更容易烘托出詩歌的氣氛,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教學白話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扮演文中的角色,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深刻理解知識;在教學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配樂朗讀的方式,通過與文章情感基調相符的音樂,將學生帶入具體情境中,讓學生深刻的體會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
掌握范讀方法,有感情的范讀文章,是一位教師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師體現專業能力的一種方式【2】。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有感情的即興范讀,可以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的融入課堂教學,并從教師的范讀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春望》的時候,教師要先對這篇文章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找到合適的朗讀情感進行范讀。這首詩描寫的是安史之亂的荒涼,教師就需要用悲慘凄涼的語調進行朗讀,在讀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時候,教師要重點突出“破”和“在”,讓學生感受到物是人非的感覺,感受到作者的悲傷,身臨其境的體會知識、感受知識。
結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朗讀教學重視起來,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讓學生愿意朗讀。然后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讓學生有效朗讀。因為朗讀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對文章會理解的更加深刻,語感和表達能力也能有所提高。除此之外,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