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仙
(溫州市平陽縣蕭江鎮第四小學,浙江 溫州 325400)
目前,英語閱讀素養的培養還沒有真正引起中小學英語教師的關注。很多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材一般都圍繞特定的語言知識編寫,內容不夠生動,語言不夠真實,缺乏生活情趣,缺少認知挑戰,難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教師多以應試為目的開展教學,較少花時間引導學生開展閱讀,且教材多以對話或短文為主,缺少完整的書本信息和生活語境、信息量小,無法為學生提供真正的閱讀體驗。
3.閱讀教學多以講解和理解為主,很少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和思維參與,教師對學科的人文價值認識不到位,沒意識到可以通過閱讀教學生做人、做事、思考和溝通。
英語繪本相對于教材在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素養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有助于教師實施分層教學,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
今天先簡單介紹三種操作性比較強的教學方式供大家參考:圖片環游、持續默讀、故事地圖。
圖片環游以問題為引導,通過封面、扉頁、主題圖等啟發學生主動觀察、預測、思考、分享個人的經驗,在不斷推測和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圖片環游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語言知識和閱讀理解教學是完全不同的。具體教學環節如下:
1.熱身引入:通過歌曲、圖片、視頻等媒介引出文本主題,激活學生已知和閱讀興趣。
2.文本概念:通過引導學生識別標題、作者、插圖作者等,培養學生的文本概念意識,增強對繪本主題和內容的整體感知。
3.圖片環游:引導學生從個人經驗出發,根據圖片信息,觀察、分析和預測,提出問題。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展閱讀,學習語言知識,體驗閱讀過程,構建新的概念,運用閱讀策略,提升預測想象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4.總結評論:通過流程圖等支架,協助學生總結大意加深理解,內化語言,并通過討論學生最喜歡的角色、圖片、情節等活動讓學生對繪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5.默讀與朗讀:通過默讀和朗讀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充足、豐富的閱讀體驗,提升閱讀流暢度。分級繪本通常會在同一繪本中呈現幾個含有相同拼讀規律的詞匯。教師可以在默讀和朗讀環節后引學生發現這些詞匯的相同點,總結其拼讀規律,并基于此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學習拼讀生詞,拓展詞匯,增強閱讀自信心。
6.交流表達:創設不同的語境,通過讀后寫、讀后演、讀后畫等活動,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故事的感受,對故事人物的評價,給故事續寫結尾,或者創編新的圖文故事,促進語言運用的遷移與創新。
持續默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持續默讀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操作簡單的教學活動,即教師和學生一起在每天特定的時間段(通常是5—15分鐘),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而進行自主默讀,并且讀后不必進行相關閱讀測試或報告。持續默讀對發展學生的閱讀流暢度、養成閱讀習慣、增長豐富的知識、推動個性化閱讀具有重要的意義。實施有效的持續默讀可參考以下幾個步驟:
1.讀前:教師向學生解釋進行持續默讀的意義并制定規則。
2.讀中:在限定時間內學生與教師一同默讀自己挑選的讀物。
3.讀后:根據具體情況,推薦拓展閱讀材料、討論或寫作。
持續默讀活動的實施可以有多種方式,例如,教師可將其融入日常每節課的前幾分鐘進行,要做到堅持不懈。教師也可以在學生完成圖片環游之后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默讀;教師還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情境,采用建立班級圖書角或學校繪本館等方式,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選擇喜歡的讀物進行閱讀,指導學生為自己所閱讀的書目做好相關記錄,包括書名、作者、繪圖者、出版社等相關信息,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基礎。
故事地圖指教師根據故事類讀物一般都遵循的概念圖式,形成相應的思維視覺圖,教會學生在閱讀中通過使用故事地圖去發現和梳理故事的結構和大意,從而學會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和創編故事,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故事地圖可用于閱讀全程:讀前用來激活已有知識、激發討論、導入故事;讀中用來幫助學生獲取重要信息、理解故事;讀后用來討論和回味故事。故事地圖大概包括以下內容:情境、人物、問題、情節。
開展繪本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包括構建文本概念,形成音素意識,學習語言知識,提高閱讀流暢度,促進有效閱讀策略的運用,感知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創設積極的閱讀體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