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平
(重慶市銅梁區平灘鎮白鶴小學,重慶 402562)
(一) 從三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這三個方面相互滲透,集中體現在語文素養的提高上。可見,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既要注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又要注重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三個維度的有效整合,不僅可以防止三個維度的分離,而且,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從學生的學習經驗設定教學目標
教師應將學生的事實和文本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確定明確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只有其適合學生,教學才能有效,教學的價值才能被實現。例如,在教學《黃河》時,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調整為:(1)把握文本的關鍵詞匯和短語,理解黃河變化的原因,而受到啟發。(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收集黃河相關信息,談談治理黃河的想法,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感。這兩個教學目標不僅為不同狀態、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了最佳的教學條件,而且具有準確的指向性和很強的可操作性。
(三)從突出語文特色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有效確立必須建立在準確、透徹地理解語文的基礎上。語文教學必須加強語言習得,注重語言實踐,回歸語文的味道。例如,當教授《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時候,其教學目標是閱讀這篇文章,感受文章中優美的語言,感受與自然緊密相關的情感,簡潔一點就是品味文字,學會表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地球的神圣,體驗學習漢語的樂趣。這樣的語文課堂扎實有效,真正回歸了它的本質。
(一)一定要問。“準確”就是要堅持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要點,提出問題。教材的難點往往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課文中心的障礙。例如,特級教師孫樹群在教學《孔子春游》一文時提問:“課文是圍繞哪一句話展開的?”學生回答:“是圍繞‘水是真君子’展開的。”孫老師接著問:“為什么說水是真君子啊?”這個問題對初讀課文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這時,孫老師順勢引導:“孔子這段話,它一定會讓你想起某些詩句和格言。用心去讀,在書上寫下你的聯想,然后分享你的經歷。”孫老師在課文的點題上,讓學生冷靜閱讀,思考,開始批注,巧妙地啟發他們,將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這樣的問題真正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
(二)問要有值。“有價值”是指教師的提問,應該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如果設計問題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思維定勢中,沒有思考價值,這樣的問題是無效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問題設置在學生“最近發展區”附近,以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教《凡卡》時,我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聯系爺爺處境想想,即使爺爺收到了信,能改變凡卡的處境嗎?”這些問題緊扣文章中心,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準確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 借助想象力豐富學生與課文的對話
“有兩種老師,”弗羅斯特說。“有些老師會讓你的腦袋裝滿沉重得無法動彈的東西。另一種是在背后輕輕一碰,就能把你直接舉到空中。”不難看出,后者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為學生的對話提供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對話中感受和理解自己。例如,《雨點》講述了雨滴落入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樣子,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培養想象力,模仿課文中的句型,說出雨滴會落在哪里?它們會是什么樣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想象都是別具一格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二)通過背誦理解加深學生與課文的對話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欣賞和理解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在反復閱讀、咀嚼、品味、語言中蘊含的愛的意義、解釋真理的過程中,才能內化到學生的感知中,真正實現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比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文章的質量和美感,教師就搭建了一個背誦和理解的平臺。通過閱讀、閱讀和背誦,我從閱讀中學習,從閱讀中加深了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三) 利用資源激活學生與課文的對話
對話教學遵循的原則是相互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背景,激活和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其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重構對于文本意義的理解。如,教學“梅花的靈魂”時,因為學生對文本描述的時間背景缺乏了解,以及老華僑愛國主義情感理解不深,可以指導學生課前讀一下相關的文章,對文本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師生對話的空間將會更廣泛、更有效。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教師務必要準確把握教學的目標,精心地設置問題,注重學生與課文的對話,這不僅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有效閱讀的最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