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重慶 409000)
在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探究同一背景下的歷史事件特征,找出事件特征之間的聯系,在深入對比過程中對相關歷史特征有總體把握,進而全面深化學生對歷史時空觀念的認知、優化學生的歷史知識網絡。
在培養高中生歷史時空觀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同一時期的中國史和世界史,啟發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以正確的時空觀念分析歷史事件,提高歷史學習的質疑能力和水平,發展歷史核心素養。
例如,在“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將這一時期的我國和西方的主流思想羅列出來,讓學生進行對比,以培養他們的歷史事件剖析和理解能力。我國這一時期的主要思想主張有: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和“工商皆本”思想;顧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王夫之,提出唯物思想。而西方這一時期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伏爾泰,提倡“天賦人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盧梭,倡導“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對比同一時期的中西方主要思想不難發現,盡管同一時期我國也曾出現了一些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但并未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沒有被社會廣泛接受;而在西方,這些先進思想被發展為主流思想。在對比某一時期的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該時期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所在,進而以史為鑒,對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同一時期世界上多個空間的特點,在對比不同空間的過程中分析這些空間之間的聯系和各自存在的問題,以形成更加科學的時空觀念,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水平。
例如,在“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拓展”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和學生一起總結當時歐洲、非洲和美洲這三個空間各自的特點。由于地理位置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不同,各大洲在黑奴貿易的“三角航程”中的作用內:歐洲是起航點,歐洲商人主要從此地攜帶一定的槍支、雜物等換買黑奴;非洲是進行槍支和黑奴交易的場所;在美洲,歐洲商人用非洲黑奴換取大量財富后帶回歐洲發展資本主義。在對這些空間進行對比后,學生就能夠得出結論:“三角航程”雖然充斥著奴隸貿易的血腥和罪惡,但客觀上促進了三大洲之間的交流,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發展。這對于促進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在培養和發展高中生歷史時空觀念時,針對一些相似歷史事件,教師可采用對比探究法進行教學。即先將類似知識歸納為一個主題,啟發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對同一專題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分析,探究其中的隱藏規律。
例如,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學情,引導學生對比探究“中國近代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專題。此次探究分別以時間和空間為線索展開,如依照時間線索,學生可按照時間順序歸納整合《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出結論:隨著時間推進,西方列強不斷加快侵華步伐,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對中國的危害越來越大。依照空間線索,學生也對相關知識進行了歸納,如《南京條約》開放了哪些通商口岸,《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又分別開放了哪些通商口岸等。通過這種整合歸納,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列強侵略勢力逐漸由沿海向內地深入,同時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將其與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的地理位置特點相聯系,促使學生用聯系、全面、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整合和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會用對比教學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歷史視野,使其能夠有效地將時空觀念應用于歷史事件分析研究,全面提升他們的歷史學科實踐探究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